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

时间:2020-10-22 16:40:51 元旦 我要投稿

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

  元旦将要带着希望到来,许多学生都会进行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的制作,下面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

  

  中国元旦起源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元旦作文

  元旦!下雪了。

  在那年元旦,我还在家乡的小城里苦读初中。因为离家较远,元旦的假期时间又短,我只好独自蜷缩在宿舍的一隅。

  空旷的宿舍,是那样的宁静。透过冷冰冰的窗子,凝望着窗外满世界飞舞的雪花,心中涌动着无限的酸楚和惆怅。

  渐渐的,夜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城市,雪花也狂舞的更加厉害了,顷刻间洁白的精灵已染白了大地。遥望着家的方向,想到此刻也许我亲爱的爸妈一定在饭桌前思念他们心爱的儿子吧。

  我的元旦怎么过呢?这时我想到上周的测试,我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对!何不接借此犒劳一下自己呀。

  节日的校园,是那样的冷清,即使偶尔的三两成群,留给我的也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雪花还在拼命的飞舞,北风似刀子一样凛冽着。当经过教师的家属楼时,听着温馨的欢笑声,我的心不禁更加失落。但一想到那满分的成绩,我的心又开始了坚强,不禁又加紧了脚步。

  我走进了一家烩面馆,刚已进门就问到了诱人的面香,看到了老板娘在热情的招呼着每一个客人。店里的人不是很多,但老板娘那热情的笑容,诱人的面香,使人感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孩子,你想吃些什么?”老板娘迎过来亲切的问道。

  “一大碗烩面吧。”看着肩上的雪花,想到凛冽的北风,我就这样的应道。

  人不是太多,我便随意的找了一张靠窗的座位坐下。这时我才发现,着个小店,造型别致,温馨而又典雅。望着窗外凌乱的雪花,我总会想起那些四处奔波的人们,他们为了生活,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想起我的父辈们,他们班白的头发,日渐衰老的面容,总会让我心痛;想起我的七月,我的心里就是就有一种深深的痛,那种一直绵延在我的骨子里面。只要一想到我的成绩,那似乎才能慰藉一下我的失落。想到这我又拿出了那份试卷---

  “孩子,你的饭一做好了,”老板娘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赶紧放下了试卷,接过了那碗热气腾腾的面。

  “孩子,还在学习呀!节日放假了也不回家,真用功呀!”老板娘一旁的唠叨着,临走也不忘在我的试卷上瞅了一眼。

  外面天气的寒冷,几个月的空腹拼搏。看到一碗清香可口的面,就象一只饥饿的小羊见到一片绿油油的麦苗一样,三下五除二的工夫,吃了个精光。

  着样的工夫,连我自己也感到惊奇。也就是在老板娘一转身的工夫,我又叫住了她。付帐。

  我随手就在自己的外套里掏钱,糟了,忘记带钱了。我不有的一阵惊慌,上下摸索个不停,脸也涨的通红。

  也许老板娘看出了我的窘迫,就走上前亲切的问到:“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忘记带钱了?”

  我红着脸不住的说“是,是,是---”

  老板娘仔细的看了我一眼,又扫了一下我的试卷,接着用手示意我做下,然后说“孩子,你坐下,咱们做个交易,好不好?”

  “交易?”我不解的问到。

  “是的,孩子,你不要害怕,我的意思是用你的试卷作为交换条件,把你的试卷给我,当作今天的饭钱,可以吗?我用你的试卷作为楷模,来教育我的儿子,要让他也向你学习。”

  听到这,我的心头一热,说不清是在感动,还是愧疚。

  后来,每到了一年一度的元旦,我总会想起那年元旦,那个雪夜发生的故事---

  

  元旦节习俗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春节民俗文化

  一、春节的来历:

  传说,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至,出来食人,使人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这种凶恶的'猛兽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一个办法,在"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燃起熊熊大火,"年"听到爆竹的响声,便逃走了。以后,人们开始以"挂红灯、放爆竹、吃年饭"来庆祝新年。

  二、春节前的准备(腊月初八以后,各种年事活动便逐渐展开)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称"灶神",俗称"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除夕时分再返回人间。人们担心向玉皇大帝进谗言,所以再他去天宫的时候为他进行祭祀活动,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备活动:写春联,准备肉食,准备面食以及理发、沐浴,打扫卫生。

  5.福字:最早?"福"字--传说史于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子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过年贴"福"字,史于慈禧,每至年,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一年赐福,恭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杀头之罪,李连英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今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听极高兴,连说:"福到了……"传至民间,"福"也贴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庆贺新年的剪纸作品。窗花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剪刀剪,巧手的妇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纸剪出许多花样。第二种是刻刀刻,一般由专业的民间艺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张窗花,供应市场。

  三、春节民俗--动态民俗

  1.除夕守岁:1)什么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由于农历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腊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腊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岁:除夕重要的活动是守岁。因为秦汉以后,我国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时当作一天的开始时刻,相当于现代计时方法的23点到1点。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为此,人们不得不彻夜不眠,守候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全家人团聚一堂,一边包饺子,一边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么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钟声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到来。2)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示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大约到了唐朝,人们把竹筒里装上火药,点燃火药,发生爆响。后来,人们又用纸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鞭炮了。3)鞭炮的种类:鞭炮有各种花样。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进,又发明了烟花。烟花:又称"礼花","焰火"。它在爆炸时能发出极为绚丽的光芒。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烟花装点自己的节日夜空。

  3.舞狮子:白居易《西凉传》: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镜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舞狮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兴起的时代。

  4.其他民间活动:扭秧歌,踩高跷,敲锣鼓。

  5.祭神祭祖:在传统的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设有专门的神龛,供奉各位神灵,同时还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画像。正月初一早上,人们恭敬地在神龛与祖宗牌位前献上供品,(其中包括刚刚煮好的第一碗饺子),点上香火。十分虔诚地感谢神明与祖宗在天之灵在过去一年对自己的保护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的幸福。

  3.春联:(1)春联的来源:古代称"桃符"。据说,东汉王充《论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垒二神住在大桃树上,处理鬼魂。他们把为非作歹的恶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们认为鬼害怕神荼、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总在门口悬挂桃符或桃木人来趋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联:公元965年,后蜀皇帝孟昶在皇宫内门的桃符上写了:新春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春联。此后春联成了春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有人家喜欢贴"福" 字,而且倒着贴。因为"倒"谐音"到",所以倒贴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画:(1)门神画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源于神荼、郁垒的神话传说,古人把二神像挂在门口驱鬼。一源于唐太宗命令秦琼、尉迟恭看门驱鬼,并把二将画在宫门上。一源于唐玄宗梦见钟馗为自己捉鬼,醒后命令画工把钟馗画在门上。(2)灶神画的来源:民间传说灶神在除夕从天宫返回人间,所以人们总在这时候买新的灶神画贴在门上,希望他能带来吉祥与幸福。(3)其他常见的年画。

  6.拜年:祭神祭祖之后,儿孙们开始向长辈亲人拜年。传统的拜年礼是向长辈亲人三叩首,现在大多已经改为三鞠躬。一边行礼,一边祝愿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端坐,接受儿孙们的拜年以后,把一个红包送给儿孙们。这就是"压岁钱"。一般作为孩子们春节期间的零花钱。其他亲戚之间则互相拜年,陆陆续续,可以持续很多天。朋友之间见面,则互道"恭喜发财"或"春节好",以示庆贺。拜年活动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孝敬孝顺;长辈对儿孙的慈爱关怀。亲戚朋友之间的拜年,也极大的促进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拜年活动。宋代诗人戴复古《岁旦族党会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对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门乔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将消歇,风光又一新。"把当时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动写得有声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正月七日为什么称为"人曰"呢?这和中国古代神话有关。神话中说,神在初一创造了鸡,初二创造了狗,初三创造了羊,初四创造了猪,初五创造了牛,初六创造了马,初七创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于是,古人把这一天称?"人日"。为了纪念人类的诞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时候,人们就剪出彩色的纸人,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用来象征人们在新的一年里,面貌焕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纸的内容又有发展变化。唐代诗人余延寿《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贴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所剪内容包括红花绿叶,飞燕家禽。个个栩栩如生。这已经于现代民间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相关文章:

迎新年庆元旦手抄报08-07

2017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01-22

有关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12-13

迎新年的庆元旦手抄报12-13

关于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12-10

庆元旦迎新年的手抄报12-10

迎新年庆元旦手抄报资料01-23

迎新年庆元旦手抄报图片大全01-04

关于庆元旦迎新年手抄报内容12-09

庆元旦迎新年的手抄报资料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