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手抄报图

时间:2020-11-17 08:15:46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图

  为让同学们制作清明节的手抄报有所参考,下面整理了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图,以供赏析和参考借鉴!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图

  

  清明节的习俗知多少

  清明习俗一:祭扫

  说到清明,不少人第一个想到必定是扫墓了。关于扫墓,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得很细致:“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据悉,扫墓的风俗起源于秦代,但那时并不一定在清明节,到了隋唐时期此习俗才完全定型,成为清明节的核心内容。时至今日,此风俗依然不变,不少家庭依旧会选择在清明前后祭拜逝去的亲人,寄托哀思。

  清明习俗二:插柳

  此外,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前往郊外扫墓时,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这种种景象,诚如清人杨韫华诗云:“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究其原因,或因清明祭扫既要拜祭祖灵,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所以要借用据说有驱邪效应的柳枝,这样,戴柳插柳往往成为祭扫祖坟的必备装饰,反之就是不敬祖宗,轻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规劝,重的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诅咒。

  清明习俗三:吃寒食

  唐人张继《阊门即事》曾描写苏州的清明:“

  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轻烟。

  ”可见,清明节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的饮食讲究,所谓“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

  那么,在这种万民遵守的习俗中,古人吃什么?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虽然现在的人不如以前那般讲究,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也日益淡化,但它那黏黏糯糯的,入口即溶的口感却依旧吸引人们趋之如骛的排队购买。

  当然,清明时节除了要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清明习俗四:踏青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把祭祀、游乐结合起来,因为祭祖要到郊外,所以祭祖之余又可以踏青,而且往往把这种踏青作为清明节的重头戏,使得肃穆恭敬的清明节增加了回归自然、享受人生的世俗内涵。此外,古典小说中的不少爱情故事,男女主角便是在清明踏春时一见钟情的,白娘子和许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清明习俗五:荡秋千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

  ”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而宋人沈遘《清明后书事四首》说少年“可惜男儿轻壮力,为他红粉送秋千”;说少女“游罢不知蚕事迫,寤言犹自说秋千”。可见荡秋千是一项颇受古人欢迎的活动。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六:蹴鞠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他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可见,当时男儿在清明蹴鞠,多爱炫耀其身手和高超球技,目的一是为了吸引妙龄少女,二是为了升官发财,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因为踢得一身好蹴鞠,便飞黄腾达。

  清明习俗七:放风筝

  罗隐《寒食日早出东门》:“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可见,清明节古人必定会放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要放。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也带有一些巫术行为:古人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安徽合肥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时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节这天,合肥家家户户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悬插柳枝的习俗由来很久,传说以此可避邪御灾,故有的妇女还习惯在这天将柳叶插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此俗语虽属无稽之谈,但其却印证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灾。在清明节踏青游春,多主要是为祭扫祖坟的,俗称为上坟。

  上坟活动在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须在午后。上坟祭祀前,先给坟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坟头上加盖碗状土块,共两块,小的一头相对置,放于坟头上,谓之“坟帽子”。其间压一红纸条,谓之“阴联”。然后在坟冢前摆放祭品,通常为酒食及死者生前爱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还以猪、羊、整鸡、整鱼等物作祭品,但多数以纸扎品代之。

  真正的鸡、鱼、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后取回,用以犒赏平日看坟的人和与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开始时,焚烧“纸钱”、纸扎祭物,鸣放鞭炮,祭者按辈份先后向亡灵磕拜。动情者,常失声恸哭,悲情难止。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描写的就是人们在清明扫墓时的悲凉情景。

  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全国性的传统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压纸。扫墓,主要为祖先的坟地锄草、培土,有的还会在坟边种一棵松柏或其他树木。

  扫墓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压纸,就是在墓头上压一些冥钱纸,表示此墓已由后人扫过,或向路人表示:在此安息的前辈后继有人!有闽诗云:“坟前致祭酒三杯,点滴何曾到棺材,地下料应无币厂,只好人间造钱财。”诗句既幽默、诙谐,又道出了福州人为什么称清明扫墓为“压纸”的缘故。

  扫墓毕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人们说明本户已履行了为祖宗祭墓的责任。扫墓的供品并不复杂,只要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主味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也叫“清明”。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如今,街上的店也大量出售“菠菠”。“菠菠”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的一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掺入米浆内揉成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以春天的绿意。

  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就是很好的点心。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图】相关文章:

清明节手抄报设计图04-11

有关春节手抄报图12-30

清明节手抄报优秀设计图11-29

清明节手抄报花边设计图05-27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04-04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图简单又漂亮04-05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201712-24

清明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大全04-05

有关清明节的手抄报简单12-11

与清明节有关的手抄报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