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脾胃养生常识

时间:2022-11-02 08:36:06 其他节日 我要投稿

雨水脾胃养生常识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下面是由yjbys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雨水脾胃养生常识,欢迎阅读!

雨水脾胃养生常识

  雨水脾胃养生常识

  “斗指壬为雨水,东凤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天一生水,春属木,木生于水,故立春之后继之雨水。”这时,黄河流域一带的降雪已不多见,雪开始变成雨水降落。雨水节气,江淮地区盛行的天气过程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冷空气影响前后,气温变化幅度加大,冷暖气团交汇时,会出现连阴雨雪天气。但此时北方处于春旱季节,“春雨贵如油”是其真实的写照。

  根据雨水节气对自然界的影响,联系到养生我们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决定着人之寿夭。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过:“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明代医学家王文禄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旺是人健康长寿的基础。

  按照传统医学与五行的关系,春之于肝木,怎么会与脾土有关系呢?

  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脾(胃)属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在春季,肝旺而脾弱,脾弱又会使脾胃的运转、消化功能受影响,这就势必会引发精神抑郁、腹胀腹痛等。

  脾胃虚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益气化生营血是其基本功能。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营卫(营养物质)、气血、津液、精髓等,又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是气机上下调达的通路,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元气是人身健康之本,脾胃贝!J是元气之本。元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说过:“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他在《脾胃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可见,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正因为此,历代医家、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现代医学实验证明,调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调养脾胃的具体方法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养脾也要静心。养生专家认为,养脾应以精神调摄为主。

  首先,要保证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使脾胃安宁,让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以达到健脾的目的。其次,静心养气,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充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春天的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相适,加上饮食或药物的调养,再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健脾的功效才会更明显。

  【延伸阅读】

  草木荫动雨水到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雨水”。雨水,表示两层意思,其一是大气降水的形态由冬季的固态水—降雪为主,转为以液态水—降雨为主;其二是自“雨水”节气以后,天气回暖,南方暖湿气流势力渐强,降水量也逐渐增多了。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自然降水现象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草木的萌动是有条件的,即要有“水”作为基础。按古代“五行”的“木火土金水”的水土“相生”之说,春属于木,木生之于水。即要有后来万木葱郁的春天,必须有水作为先.导。所以,在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之后,“春分”之前,就一定会有一节气冠名“雨水”。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具体表现,现在看来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现代气象科学观测研究表明,“雨水”

  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达到0℃以上,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已在3℃左右,江南平均气温在5℃上下,华南地区气温已超过10℃,但华北平原平均气温仍在O℃以下。所以说,在这样的气候背景下,黄淮平原及其以南地区自然降水多呈液态形式,而华北平原有时仍会雪花纷飞,但都预示着春天就要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其《咏梅》词中就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作为以耕作为主的农民朋友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抓住“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关键季节,进行春耕、春种、春管,实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愿望。

  就大田来看,“雨水”前后,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多。而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这时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应及时春灌,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即常说的“春雨(水)贵如油”。同时,在雨水期间,还要对那些没有进行秋翻的土地,特别是谷茬、糜茬等硬茬子地,要趁着有冻未化的时机,抓紧用拉子把茬子拖一遍,或用碾子压一压,然后把茬子拖倒压碎,这样,既能保证播种质量,又可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淮河以南地区,此时一般雨水较多,应做好农田清沟沥水,中耕除草,预防湿害烂根。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工作已经开始,为防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秧苗的危害,应注意抓住“冷尾暖头”天气,抢晴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另外,在南方,天气虽很暖和了,但在早春也是多变的,雨水前后一定要管理好番茄苗、茄子苗和辣椒苗。主要管理措施有:

  ①天气寒冷,要加强防冻保暖,但也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闷坏秧苗。

  ②适当控制肥、水,防止秧苗徒长,但不能控制过分,否则会影响秧苗生长,出现瘦、小、黄的秧苗。

  ③苗床和营养钵用的垃圾泥、栏肥、人粪等都要经过充分腐熟,不然会感染病害或引来虫害或发热烧苗根。苗床施肥不要施生肥、浓肥,使用化肥要特别注意浓度,适可而止。

  雨水时节饮食要点

  以平性为宜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又风多物燥,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因此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这时候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食物,但避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会克伤脾土。

  另外,这个节气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当然,广东人的食疗多以汤为主,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瘦猪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淮山北芪猪横脷汤等,而健胃养脾的汤有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尾肉等。

  据介绍,用中药材调养时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如用生发阳气之法来调补脾胃,可选用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白菊花等。雨水时节,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会随着春季的阳气而上升,所以更应特别注意肝气的疏泄条达。

  雨水养生小知识

  1、春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损害脾胃。同时,因为降雨的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在这一时期,一定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健脾利湿。

  2、春时宜食粥

  唐代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3、养生忌寒食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

  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运动:天人合一宜缓慢

  1、早睡早起:

  雨水过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顺应自然,早睡早起。随着气温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会消耗津液、损伤阳气、易受风寒。同时由于气候仍然干燥,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2、阳气养肝:

  万木吐翠的春天,也是是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3、老年人春练注意:

  老年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罹患感冒或哮喘、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睡眠:养生眠食最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睡得香”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标志之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及咖啡。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以右侧卧位,睡眠方向以头东脚西为宜。要有静谧的睡眠环境,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利于进入甜蜜的梦乡。

  防病:谨防寒湿上身

  (1)勿过早减外衣。“燥寒冻肉,湿寒入骨。”由于春气涌动,身体偏热的人从感觉上欲减外衣。体热外泄,湿寒交换于内入骨,易伤骨关节致病。

  (2)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3)洗头及时吹干。洗头淋浴后要及时吹干头发和擦干身体,不然一则容易感冒,二则容易湿气进入体内。

【雨水脾胃养生常识】相关文章:

雨水节气养生常识11-04

雨水节气前后养生常识12-03

养生常识:大雪养生常识11-22

雨水的习俗与养生10-25

养生常识11-18

2016立秋养脾胃常识大全08-30

2017年夏季脾胃养生保健食疗11-09

冷饮伤脾胃中医夏季养生201711-09

春季养生常识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