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端午节习俗是什么

时间:2020-10-07 15:39:52 端午节 我要投稿

龙岩端午节习俗是什么

  篇一:龙岩风俗

龙岩端午节习俗是什么

  一、龙岩婚俗

  龙岩古老的婚俗,礼节十分讲究。

  提亲:不管男女双方认识不认识,都先由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有意,就托亲人到男家“游家风”,观察男方长相及家境情况。有的先由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与女方相见认识,男女双方及家长都认可,就由女方把生相及出生日子用红纸写好送男方,男方把女方送来的红纸藏入米缸,逾三天后双方未出不吉利之事,即请算命先生占卜,男女可和合否,如无相尅对冲,即可订婚。

  订婚:男方要送订婚饼和聘金给女方,送多少双方商议,有的要带九,表示婚姻爱情长久。男方送订婚饼及聘金到女方家后,女方要回赠花生给男方,后男女双方向亲戚朋友分送花生和订婚饼,以告知此婚事已定。女方向亲友送订婚饼后,亲戚要送布料给女方作嫁妆,朋友送红包。接着,男方请人择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加一包“盐米”,把婚期告知女方,俗称“庚贴”,又称“送日子”。此后,男方备办婚事,女方备办嫁妆。

  结婚:在结婚前一天,新郎及朋友到女方家搬接嫁妆。此前,男方购买的结婚用品,先送到女方家,也作为嫁妆以显耀女方嫁妆的丰厚。结婚这天,新娘房门前挂喜庆联,把嫁妆全部摆出,点燃长明灯,并请一位年高的女性亲人守新房,亲人与新娘新郎对冲者,不得进入新娘房内。大厅布置很堂皇,张灯结彩,正中悬挂双喜金字,两旁按亲疏辈份挂亲友赠送的贺轴,男方母舅贺轴应挂首位。新娘出门,旧习要请一位老练的老妈子陪新娘,向新娘授教婚礼的风俗,井挑一对小灯笼到新郎家,现在陪新娘不请老妈子,而是女方的女朋友。有的山村新娘出门还得新郎去背出大门。迎新娘旧时是坐轿,现在是乘汽车过去。有的地方新娘出门后,女方要办“出阁”喜宴,宴请亲朋好友,现在是女方发帖,邀请亲友到男方家参加婚宴。新娘到男方家叫“入门”,进门时要走大门,公婆及兄弟要回避,不得迎面相遇。接着在大厅举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交拜。婚礼毕,新郎新娘进入新娘房,后新娘在老妈子陪同下,去见识亲友,泼新娘茶,喝过新娘茶的亲友,要送红包给新娘。此时,请小舅子将女方送来的一对小鸡,从鸡笼里抓出一只,如是雄性,预兆新娘首胎生男婴。中午举办婚宴,宴请亲友。婚宴座位有严格规矩,先得请新郎的母舅入座,坐大厅首位,俗话叫“厅头”,厅头桌由新郎陪坐。开席时,厅头桌没有举杯动筷,客桌不敢开宴。席前席后都要放鞭炮,席前放炮后,晚来客人就不敢进去赴宴;席后放过炮,客人一定要离席。龙岩酒菜的地方特色,一定要有烊鱼、什锦。酒席接近尾声,有一道“姜鸡”,是主婚人与新郎向客人敬酒菜。

  闹洞房,俗称“彩新娘”。晚上亲朋好友成群结队,打着锣鼓到新郎家,进入新娘房,致词祝贺,如“足踏新娘房,金鸡对凤凰”、“新娘色色新,明年添新丁”,此时新娘向大家“敬茶”,杯内放入冰糖、蜜饯等。然后到大厅,进行“彩新娘”,由宾客派人主持,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唱山歌,喝交杯酒,新娘向新郎点烟等,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当新郎新娘就寝后,有的躲在窗外偷听新娘语,用小竹竿从窗口插到床前,把蚊帐挑起,称“挑帐眉”。

  婚后第二天,新郎带礼品陪新娘做客,拜访岳父、岳母及兄弟亲人,女方父母备酒席,宴请新女婿及亲戚朋友,双方互送“彩头”,新郎新娘返回时,丈母娘要送甘蔗、芥菜二棵,表示新婚夫妻爱情甜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新娘的兄弟姐妹要到屋前送行,新郎发给红包。有的地方接连二、三天回娘家。

  二、生育风俗

  龙岩风俗,婴儿出生后三、五天,首先要请亲房邻居吃鸡酒,每人一碗,盛二个盐蛋, 再配一小块鸡足、鸡翅、内脏、炒熟的黑豆、虾米、豆干等,后把酒洒满,再摆花生糖果,作为下酒菜肴。各亲戚得知喜讯后,要来“送鸡”,外婆要送厚礼,一般有家禽家畜十几只,蛋几十个,酒一罈,亲友送鸡后,主人要包红包回赠。婴儿满月要取名,请算命先生占卜,并选择良辰吉日,办“弥月宴”宴请亲友。在这天,外婆要送满月糕、棕子,还有四季穿戴衣服、帽、鞋、袜子以及手镯、足镯、项圈等。当天,给婴儿首次剃头,洗澡后穿上外婆赠送的新衣、新帽、

  新鞋袜等,接着由大孩子背着到户外赶“老鹰”、见世面,表示长大后有胆量,爱劳动。是生男孩,次年元月十五要到祖祠入丁拜祖,八月初二做馔盒,宴请宗亲和长辈老人。

  三、谢“姑婆”

  生下子女,男的达到十六岁,女的十五岁,父母就要为子女“谢姑婆”(拜眠床神)。除了办酒席,请亲戚、亲房外,还要宰鸡、做米裸拜天神保平安,同时要备一个童子鸡给儿女吃,称“吃鸡做大人”。此后儿女己“成人”了,必须自力更生,创家立业。过年走亲戚做客,不再收亲朋的红包。

  四、生日风俗

  龙岩风俗,三十岁、四十岁开始做生日,这两次是小庆。五十一岁以上(有的乡村是五十岁),是上了寿,要大庆,每十年一次,俗称“做大生日”。寿诞应择寿星当年诞辰日前举行,有的地方寿星下半年寿诞,不许将寿诞提早在上半年举行。寿诞筹办由儿子为主负责。女儿女婿应提前几天“送生日”,送的寿礼有寿星的衣服、鞋袜和鸡、肉、蛋、米粉、寿烛、鞭炮、寿桃等。亲戚也要送鸡、蛋、寿轴等礼物,朋友送红包。

  寿诞前夕,举行拜寿,先在厅堂前摆设香案,点然大寿烛(要点燃到第二天寿宴结束),烧香拜天神。由儿女恭请寿星及老伴正坐堂中,女儿、媳妇头插缀彩梅花,腰系绣花围裙,在寿星面前鞠躬或下跪叩首,祝寿星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后寿星赠言子孙,吉祥如意,给子孙分发“拜钱”。

  寿诞之日,大门要张灯结彩,挂祝寿对联,大厅高悬红绸寿幢,中堂挂金色“寿”字,两旁挂亲友赠送的寿轴,香案桌摆寿桃菓品等,一对大寿烛分插两边。早晨,要请亲人吃寿面,有来祝贺者,先尝一碗寿面。中午,备好宴席,请宾客入席,寿星坐正位,最远客人和德高望重长者陪坐。宴席首巡菜肴是寿面,其意是祝宾客健康长寿,全家幸福。

  五、丧葬风俗

  龙岩丧葬旧习,规矩很多。凡有亲人辞世,房亲应主动来相助,由三、五位有经验的长辈来主持。治丧开始,先要通知亲戚朋友,俗称“赶生”,女性的娘家要专人去报讯。接着请算命先生择安葬良辰吉日,找墓匠择坟地。再是设灵堂,将遗体移入后厅,堂外悬孝帷,厅前挂幔布。遗体前放帷架,正中挂死者遗像,两边放冥被、挽联、花圈等。遗像前设香案,摆上香炉,点燃腊烛,孝子孝孙在孝帷内日夜守灵、点香烧纸。亲友吊丧在灵堂前祭拜。如死者不在家内逝世,其遗体不得移入大厅,在屋外搭一临时佣子,摆设灵堂。

  古时,在入殓前,要请道士“做师”念经,开阴路,以指引死者灵魂走入阴府。女性人殓盖棺,一定要其娘家人来吊丧后才能进行。盖棺后,把灵柩移出屋外,时辰一到,盖上被单或毛毯,由抬棺者,运往墓地。送葬时,走在最前面是放棺纸引路,由一个亲人负责,沿途间断撒放。跟着是长房孝子,提香炉、奉遗像,其他孝子孝孙扶柩而行,孝子头截稻草帽,身穿麻衣,足穿草鞋,女儿媳妇头戴麻坎头,身穿麻衣、麻裙,足穿麻布鞋。房亲穿白衣,手臂扎白布,死者是男扎左,是女扎右。宾客朋友胸挂白纸花,或者手臂扎黑纱。如死者五代同堂或百岁,其孙可穿红衣,以示年高有福气。

  出殡后,设丧宴请亲友,称吃“肉心”。.孝子桌设在灵堂前,孝子孝孙席地而坐。丧宴不许喝酒,收宴桌碗碟不许叠堆。丧事完后,子孙每隔七天,要备祭品去坟前祭拜,深表哀思,称“做七”,要做七次,五七是女儿七。七个七没做完,孝子不许剃头刮须,不可饮酒作乐,不得到亲友家中串门。当年不论过何节日,不做糍粿、不包粽子、不蒸年糕、不办喜庆事。过春节挂对联,不许用红纸,只能挂蓝纸写白字

  龙岩旧风俗,遇亲人在远地客乡逝世,家中亲属应举行“招魂”祭祀。方法是用竹竿、竹叶、

  把死者原穿过衣服装扮成人体模样,挂上遗像,请道士“做师”念经,敲锣打鼓,疾声呼喊其灵魂早日返归梓里,往阴府与亲人团聚。

  这些旧风俗,随着时代进步.已不断改变,如治丧改为向遗体告别,土葬改为火化葬公墓,请道士吊魂改请乐队,很多陈规陋习已被破除。

  六、孝子会

  龙岩自古以来有这种传统风俗,有长辈老人的宗亲,自愿邀集成立“孝子会”,订出章程和制度,那家长辈去世,每个成员主动把应出一份的金额和粮食送到该丧事家,供其办丧事开支,减轻经济压力,不致于因办丧事而苦度时日,债务缠身。体现了乡亲、宗亲互助团结的精神。一九四九年以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这种传统风俗,己逐步不再相传。

  七、祭祀俗

  祭拜祖宗祖坟,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吾族裔孙尊祖敬宗应尽的义务,旧谱记载很多族规,以供后人遵行

  诞祭,古时每年以祖宗考妣诞辰日举行祭祀,称“诞祭”。现龙岩流传的风俗是做“阴寿”与“诞祭”有相似之处。凡上祖考妣逝世后,与在世的老人一样,岁数逢十必须做“阴寿”,一直做到百岁。阴寿由各子孙备办猪头,三牲、米粿,以及十几盘色样各异的菜碗,全家男女老幼带祭品到坟前祭祀,烧香焚纸,然放鞭炮,以叩谢祖恩,析求祖灵保佑子孙平安,发家致富。做完阴寿要备寿桃或米裸或雪糕,分送亲房亲戚。

  节祭,凡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元节(七月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子孙要备祭品,带全家到宗祠去瞻拜祖宗,称为“节祭”,祭祀后的祭品,作为宴席的莱肴,认为吃了祭品,有上祖的保佑,合家安康幸福。

  墓祭,龙岩风俗分“春祭”、“秋祭”。祖辈去世入土安葬后,未捡灵骸者,应在清明节去祭祀,即“春祭”,俗称“做清明”。除此以外,多在重阳节前后去祭祀,即“秋祭”,俗称“祭墓”。远代祖墓,祭日有定期,届时各房裔孙自带祭品,前往祭祀。龙岩风俗,修建坟墓时,墓的左边有立“福德神”碑,即“土地公”,蓦祭时,要备祭品二份,先拜土地神,后祭祖先风俗至今仍然流传。

  祠祭,开基祖祠,全族去祭;各房祖祠,各房去祭。过去有尝产,祠祭日,宰猪杀羊,十分隆重,凡有去祭拜宗亲,可领一份米裸和肉。现无尝产收入,祭品自带,有的村在词祭日以房派组织,也宰猪、宰羊,仍十分隆重。还有的乡村,在祠祭日,全族办酒宴,主事由各房轮流,开支由参加者捐赠,这种祠祭可增强敬祖、睦族之心,有利宗亲团结和睦。

  八、春节俗

  在春节前,龙岩风俗要祈拜灶神。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送灶君上天,元月初五是迎灶君下凡。传说“灶君”乃玉皇大帝派驻人间,搜集各农户善恶之举,至腊月二十五要登天察报,来年玉皇帝据此情进行赏善惩恶。当晚,各农家在灶君神位前,摆设祭品,点烛烧香、焚纸、燃炮,祈求上天保佑。祭品是家禽、肉、水果等。在此之前,有游僧用黄纸印好“奏文”挨户售卖,把奏文与香纸同焚后,供灶君携上天,以求灶君向玉皇帝多奏善举,盼望天官赐福,勿降灾祸于身,庇佑全家安康幸福。此俗农村仍有少数人相传。

  过春节,龙岩有“入年界”和“出年界”之风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元月初五日开“出年界”。入年界后,各家各户要“扫屯”,即打扫卫生,擦洗家具、门窗、房前屋后、庭院上下,都要扫得干干净净,床上被褥都要换洗。接着各办年货,添置新服饰,蒸年糕,做糍粿,以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三十,是农历年最后一天,习称“过年”,现称“过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

  户户张灯结彩,大门口悬挂红灯笼,贴新对联、门神纸,在屋内摆置新盆花,挂上小彩灯,洋溢着节日气氛。同时杀鸡、宰鸭,去祠堂祭拜祖先,析求上祖显灵保佑。当晚,全家团聚一起吃“除夕宴”,远出在外亲人一般要在入年界前赶回到家,有因不能回来,家里人要留下空位,摆上碗筷、酒杯。晚宴毕,上下老幼互送“压岁钱”,厅堂点上通宵灯,甚至鸡窝牛栏也要点上腊烛。大年夜,还有守岁习惯,传说守岁越长,身体常健、家业长兴。零点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各家大放烟花、鞭炮,到处是烟花四溅、鞭炮声震天,男女老幼欢声雀跃。

  初一,是新的一年伊始,在凌晨各家要择吉样的时辰“开大门”,在厅堂上设香案,敬拜天神、祖宗,后把大门开出,燃放鞭炮,纳千样、迎百福、求吉利。年初一早餐,龙岩习俗是吃素,开大门后,先吃一碗糖稀饭,用糯米、花生米、红枣、糖煮成,表示新的一年过着甜美的生活。早餐,米饭是蒸笼饭,菜色用茶油或花生油炒豆干、薤(带根),炒芥菜等表示长寿安康。早饭后,全家老少皆着新服饰,晚辈向长辈拜年,到亲邻家道喜祝贺。主人要端茶奉糖果等招待。还要嘱咐小孩讲话须小心谨慎,多讲吉利言词。午饭开斋,饮食如常。在初一这天,不得干农活,不洗衣服,连饮用的水在年三十晚都要备好,初一不得到井里打水,同时不得扫地,扫把要置放于偏僻处,其意是不得把财源扫掉。

  初一过后,开始走亲戚,相互宴请。旧风俗各家各户要选吉利日子,在年前告知亲戚客人,此日客人带上礼品来后,主人先要煮一碗点心招待。点心用米粉煮成,盛放两个荷包蛋、鸡块、肉等,给小孩吃的还要配上一个鸡腿。客人吃点心不能全吃掉,二个荷包蛋只吃一个,中午主人设宴招待。客人辞别时,双方要互送红包给小孩,以表示吉利,并备礼品回敬客人。此风俗现已有改变,一般初二、初三都是女婿去岳母家拜年,丈母娘设宴招待,相关亲戚也一块邀来参加。

  初一到元宵节,主要是开展丰富多彩舞狮、舞龙、采茶灯表演等文娱活动,进行庆祝。

  九、龙岩采茶灯

  元宵节前,龙岩广泛开展采茶灯演出,相传由来己久。大约有几百年的历史,采茶灯表演丰富多彩,很受龙岩群众的欢迎。

  龙岩《采茶灯》剧情,是表现一群天真烂漫的山村姑娘,手提茶篮跟着风趣的茶婆,攀山爬岭,去茶山采茶和捕捉蝴蝶的情景。表演时还穿插一些民间小戏,如大补缸、打花鼓、闹花灯、卖花线,实际上是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群众性文娱活动。

  《采茶灯》的特色,是用单纯朴素,简练而富有生气的跳舞动作、山歌演唱和茶婆对 白来表现茶农劳动的乐趣和他们热爱生活的愉快心情。表演中演员来自群众,演出通俗化、群众化,加上语言本地化,很吸引广大男女老幼。

  《采茶灯》的演员,旧传统茶婆是选风趣的中老年男子担当这个角色,以前采茶姑是由十五岁以下男童扮演,现在采茶姑选女童,也有由中老年妇女扮演。茶婆选二人担任,采茶姑一般是十人组成。采茶姑手提的茶篮是用竹篾扎编而成,再缀上彩布花,晚上表演时点上油灯,行走舞动后是灯光闪闪,异彩缤纷,十分引人注目。

  《采茶灯》舞姿,是轻盈细腻的采茶步,仿效在羊肠小道上行走姿势提炼而成,“花扭步”与汉剧花旦步相似。表演时,在茶婆带领下攀山越岭,登石阶、过小溪,到茶山后,分成两列队形,穿行在茶花盛开,翠叶芬芳的茶园,一面唱着多情的山歌,一面欢乐地提着精巧的茶篮进行采茶。傍晚返程时,五彩绚丽的蝴蝶围绕着她们飞翔,逗引采茶姑浓厚兴趣,她们打开彩扇去扑蝴蝶,姿态多变,形式多样。舞蹈穿花形式,有芙蓉出水圈花、蜻蜓点水圈花、螺旋八字花和相互交织的篱笆花等花样,运用这些穿花动作,塑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艺术形象。它的曲谱旋律十分悠扬悦耳,调名有正采、倒采和“剪剪花”。乐器是梆笛、小叫锣、铜钟、哨呐,大小铜鼓,以锣鼓点指挥乐队,统一舞步,演出节奏与乐曲配合十分融洽。

  龙岩《采茶灯》原始乐曲十分优雅动听,长期以来,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农村广播 节目选为序曲,每天响遍云霄天宇。1953年中国青年歌舞团对龙岩采茶灯进行提炼,代表中国去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荣获银牌奖,为祖国的舞蹈事业争 得了荣誉。现龙岩《采茶灯》己由福建省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龙岩地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龙岩民间文化的瑰宝。

  十、元宵节风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正月半,俗称“元宵节”、“上元节”,这是春节后第一个节日。家家户户备酒宴,全家团聚畅饮,门前悬挂红灯,当晚男、女儿童手提各式花灯到户外玩乐。同时舞龙队、采茶灯在街上四处表演,烟花怒放,万紫千红,震耳炮声,此起彼落,城乡上下灯火辉煌,成了灯的世界,人们尽情饱尝节日的欢乐。在元宵节夜晚,龙岩有的地方有吊灯的风俗,男孩到祠堂或士地宫庙点一盏灯提回家,路上不能被风吹灭,龙岩话“灯”与“丁”同音,其意今年挂了灯,明年添新丁,盼望早日生男丁的意思。折求在新的一年中,财丁两旺,五谷丰收。

  在元宵节,龙岩还有一个风俗“偷拔菜”。当晚几个年青人和小孩聚集一起,到高寿和人财两旺的农户莱园去“偷拔莱”把偷来的菜在露天煮好,大家分吃,以求长寿富贵。此举被主人发现也不会被追究。

  过了元宵节,城乡开始正常生活。

  十一、立夏风俗

  立夏是农事二十四个季节中第七个季节。这天,龙岩风俗中午一定要吃面,这源于北 方麦收后的喜庆尝新。晚上,吃油焖糯米饭。以孺米为主,配上少量大米、猪油、葱头、虾皮、猪肉、香菇等拌匀蒸焖而成,岩俗“立夏面,翻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增强身体,带来好运。

  十二、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龙岩称“五月节”历来传说是为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英雄事迹。龙岩过端午节,一是要包“粽子”,粽子分盐粽和碱粽二种。盐粽是用糯米,掺进瘦肉块、蝦来、香菇、赤豆、花生米,拌匀后,用竹叶包成四个菱角,煮熟即成。碱粽,是用草木灰烧后冲洗出的碱,与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它可贮藏极久。放一、二个星期不会变质,吃碱粽要沾蜜糖,非常可口。

  龙岩过端午节另一个风习,是要大扫卫生,用雄黄洒撒到各偏僻角落,毒杀昆虫、蚂蚁,在端午节中午,到野外寻拔“午时草”,用“午时草”煮一锅水,给全家人洗身消毒,以防生疮。各家各户门上插菖蒲和艾草,以避邪消灾,保全家平安。

  有水域的乡村,举行划龙舟比赛,现在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在端午节前,各参赛队,要作充分训练。过去参赛是男性,现有女性。吃过端午宴后,各家男女老幼,成群结队去观看比赛,为各参赛队加油助威,在比赛场地车水马龙、人海如潮,非常热闹。

  十三、七夕风俗

  每年七月初七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龙岩风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吃“麻佬”。麻佬是由爆米花、花生米、油葱、麦牙糖等原料制成,食之十分香酥可口。男女结婚三年内,丈母娘要送麻佬给女婿,俗语“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七夕晚,男孩看天上牛郎星,会勤劳勇敢,女孩看见织女星,会心灵手巧,聪明伶俐。

  十四、七月半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龙岩称为七月半,也称“鬼节”。吃宴饭应在中午进行,如在晚上

  篇二:福建习俗

  福建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舍、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有:春节、元宵灯节、端午节、中秋节。另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龙舟赛。惠安女服饰、舍族婚礼、崇蛇习俗和人鱼同乐等。

  乌龙茶的故乡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伎伎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96年,安溪“铁观音茶王”在厦门、广州拍卖,每500克茶叶,达16万一18万元人民币。乌龙茶对日本、新加坡、马来两亚、印尼和菲律宾等游客颇有吸引力,特别是日本游客对安溪;“铁观音”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鸡蛋的风俗

  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後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後,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後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习俗

  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甯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泉州人喜在笋江荡舟。据说,中秋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清源、紫帽两山映影江中,"笋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还有"烧塔仔"、"放孔明灯"等活动。

  泉州-民间风俗之七夕

  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 7 盤,点 7 支香,用 7 根针、 7 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

  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传统文化,其中戏居文化最为绚丽多彩。福建木偶戏颇负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为最。福建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被海外同胞称为“乡音”。闽剧芗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是福建传统戏剧。

  漳州民间艺术的一杂奇葩,曾先後到亚、欧、美、大洋州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它由艺人以单手或双手操纵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进行表演,所以也称掌中戏。主要擅长表演两人对打场面,及骑马射箭、飞檐走壁、舞狮舞龙、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尤其是“虎戏”、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大名府》、《雷万春打虎》是传统剧目,如果你到漳州旅游,有机会观看木偶剧团的演出,一定会使你的漳州之旅乐趣倍增,难於忘怀。 还很多各个地方的不一样 你看这个网站吧比较全 追问:

  请问如果跟男友回福建见他们家父母如果住酒店是代表

  什么呢?

  追答:

  家里没地方

  追问:

  他们家有地方住。我是外地的。你是福建本地吗?

  篇三: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婚丧喜庆习俗

  永定客家风俗,即沿袭不少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逐渐形成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客家先民辗转南迁,身无长物,傍无凭籍,所到之处,多是乡曲荒丘。为适应新环境,他们建造土楼合族聚居,男立家创业,女勤耕苦织,团结互助,坚忍不拔,创造生活,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美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民风民俗也发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下就永定客家人的婚丧喜庆习俗,作一些简略介绍。

  婚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婚女配,在封建社会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还把“门当户对”和“生肖相合”列为重要条件。婚后家庭夫妻间的分工,一般为男主外,女主内,而妇女的职责更为繁杂,她们“日未出而操作,日已入而未息”。除生育子女外,诸如“园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柴担水桶”、“推砻踏碓”和“洗洗荡荡”等一系列的繁杂家务,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分内活。客家妇女向来天足,是强劳力,具有勤俭持家,刻苦守业的本色。 以前,农村多是买卖婚姻,身价低者数百元,高者上千元(银元)。有钱之人,可以娶三妻四妾,而贫寒人家,娶妻难的现象又相当普遍。于是,有的父母极早为幼儿收养幼女,以便长大后与儿子成婚,因此形成养童养媳的风气。 以往婚俗,基本保留古代中原的“六礼”遗风。男女成亲要经过如下程序: 议婚 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务要互不相冲,经彼此家长同意,始行议婚。

  纳吉 男家以饰物、银币送往女家,俗称“送定”。

  纳征 男家备礼仪、聘金送往女家,而女家备婚书回聘(一式两分),两家签名,各执其一,俗称“结合同”。

  请期 男家把择定的婚嫁日期,具“请期贴”送女家征求意见,而女家回以“允期贴”表示赞同,俗称“送日子”。

  担席 婚嫁前一天,男家备猪、牛肉及有关礼品和鼓乐队随轿往女家迎亲。俗称“去轿”。

  出阁 婚嫁之日,新娘哭别亲属乘轿到男家(嫁妆随行),由新郎引新娘入门,先拜田地,次拜翁姑(一般只设虚席),然后夫妻交拜而送如洞房, 男女丧偶或离异而再婚时,他们的地位,景况迥然不同。男子再娶叫续弦,一切都可按旧礼正常进行。而女子再嫁,则被称作“二婚亲”而低人一等,既不准乘新娘轿,也不得在娘家的住所出大门。

  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提倡男女平等,实行婚姻自主和一夫一妻制,反对父母包办的买卖婚姻和禁止养童养媳,从而逐步扭转男尊女卑的观念。 男女结婚的礼仪也有很大的改变,凡具备结婚条件的男女,在资源原则下,经向政府部门登记取得结婚证书后,金婚形式,一般也尽量去繁就简,特别在机关职工中,大多只举行小型茶话会或旅行结婚。农村结婚,注重聘金,追求高档设备,讲排场摆阔气,大摆筵席,收受贺礼之风仍然存在。 生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民间普遍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但也有些人感到“多子多牵连,少子似神仙”。尽管看法不一,而中难请女的观念却是一致的。人们有子无女并不着急,会以“生女陪钱货,无女也得过”做自慰;要是有女无子,就产生“无后”之忧,感到家门不幸,总是想方设法弥补这一缺陷。于是有

  花钱抱养子的,有过继侄子为子的,也有招女婿为嗣的。目的是为了承宗接代,死后有人祭祀。现在,提倡优生优育,男女同工同酬,子女既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也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妇女还享受分娩假的优待。因而逐步扭转男尊女卑的旧意识,人口素质也得到不断提高。特别在职工中,不分生子生女,“只生一胎”渐成风气,各乡还相继创办“敬老院”,逐渐实现“老有所养”。

  妇女分娩称“做月”,生男称“添丁”,生女称“添口”。不论严寒酷暑,产妇在一个月内额部要扎上头巾,以防风寒。沐浴之水,要加入布荆并煮沸。佐餐的肉食或禽蛋等营养品,概须配上麻油、炒姜和家酿酒,而忌青菜和凉性食物。

  婴孩出生后三天须沐浴,称“洗三朝”;一个月称弥月,要备牲仪酬神,“喊鹞婆”。襁褓中,婴儿上身穿和尚衫,下裳用围裙,4个月才穿裤,周岁才穿鞋,教以学步。

  男孩出生,有许多习俗:满月时,要设席宴客,请首宾为之开斋(每动用一食物,要念一句吉利语做祝词),并请长辈命名;周岁室,备文房四宝和算盘银元等物,摆在婴儿面前提供选择,以他第一次拿的物品来卜测他未来的前程。出生后的第一个春节期间,要备新丁酒酬谢祖宗的“灵荫”和宴请族人,以示喜庆。

  寿诞

  永定各地的春联,到处有“福寿康宁”、“人寿年丰”一类的吉祥语。一般对常年的生日不甚在意,即使有“过生日”,也只是象征性地备一些忌惮、面食而已。要是“做寿”则看承重要的喜庆活动。亲友应备寿礼为之祝寿。

  一般要60岁以上的人才有祝寿活动,其规模大小、仪式简繁因人而异。永定人祝寿有“男做齐头,女做一”的习俗,即男人60岁,女人61岁(余类推)。另外,也有人非别于31岁、51岁做身,可是41岁却不做此活动,因“四”与“死”有谐音之忌。

  近年实行计划生育,出于钟爱,不少年轻父母都为自己的独生子女做生日,不过只是吃吃蛋糕、面条而已。

  通常的祝寿活动为“酬神”,把长寿看作是天地所赐,所以要酬谢“神恩”。而酬神祝寿,均以子女的名义进行,借以表达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晚辈对长辈祝寿又称拜寿,一般只向厅堂正中摆设的“寿”字下拜而已。富裕人家还设宴待客,甚至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寿仪必备面条,取其象征长寿之意。主家的回礼,要有一束()丝,寓意根本稳固。

  丧葬

  “人死土归”是永定民众的传统习俗,不分贫富贵贱,死后的遗体一律殓棺土葬,不少人客死他乡,也要运回故土安葬。因此,老人生前便备制棺材待用。远居海外的华侨,出于对故土的一连,暮年坚持还乡谢世者不少。人死后一般还立碑筑坟纪念。

  人们一向对丧家具有同情心和热诚相助的责任感,做到亲帮亲邻帮邻,主动上门助理丧事,不讲任何报酬。因而闽书盛赞“永人吊死问疾,有相关之谊”。

  办理丧事,男女有别,讣告中男死称正寝用青纸,女死称内寝用黄纸,寓意于“天青地黄”。终年在60岁以上称“享寿”,未满60岁称“享年”。其中有后裔者,用黑棺材,享寿70岁以上的,可用红漆棺材。产妇要是在分娩40天内亡故,出殡时要沿途牵线到坟地,有防止“落月鬼作祟”的迷信说法。

  为妇女治丧,其娘家享有特殊的权威,往往有其决定丧事的规模。他们来去都得接受孝子孝孙伏地接送。要是娘家未到达,不得举行大殓(即盖棺)。

  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灵,同时不得梳洗和入席就餐。在周年内不宜探亲访友,端午节不裹粽,春节不贴红纸春联,不蒸糖粄,以示哀悼。

  民间有“孝友会”(或“老人会”)的传统组织。它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入股形式建立建立的,为丧家提供一定物力人力,具有储备作用,至今仍有部分地方沿用。

  受儒家“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影响,永定办理丧事教为费时费力。其治丧基本程序为妆、追、葬、祭。

  妆 为遗体梳头,洗抹和穿寿衣、鞋、帽、袜的,然后小殓(入棺)。 追 延请僧道为死者“追荐亡魂”,富裕户通宵达旦,有关亲戚友则备牲仪为之堂奠。

  葬 出殡前夕开始行大殓。大殓前,儿孙要跪请房长或娘家题写“溢法”。出殡仪仗除鼓乐外,有幢幡、花圈、挽联甚至有纸扎的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等。入土安葬后,还要“合火”(俗称送香火入祠堂)。

  祭 子孙定期上坟,分三朝、设七做周年。只有作完“周年”后,丧礼才告结束。在农村,许多人把丧事办得是否排场,当作儿孙是否孝顺的标准之一。

  近年来,为改革丧葬习俗,创建文明新风,各地已逐渐接受“丧事简办”的要求。

  篇四: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 所谓“

  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著名侨乡的风俗特色。解放后,泉州人在政府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俗趋向文明进步。

  2.5 宁德民俗风情

  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福建东部,目前闽东宁德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闽东畲族分布9县124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现设立8个畲族乡和福安市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族文字,他们自称“山哈”,意指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歌颂劳动, 表达爱情,唱述本民族历史和神话传说等。畲族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药等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6 茶习俗 语“寒夜客来茶当酒”,福建人是客一进门即泡茶。福建人喜欢喝乌龙茶,在福建最负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铁观音为上品,铁观音如青橄榄,入口略有苦涩,入喉后渐渐回甘、韵味无穷。

  福建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当然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壶、茶杯,还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

  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把壶外的泡沫冲走,同时使茶壶内外温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壶提起,将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要冲到壶盖盖下去后水有少许溢出,盖上盖子,再淋一些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后,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按住茶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个杯子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冲泡三四次,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三、福建的节日

  3.1.福建七夕节

  祭拜孩子保护神“七娘妈”

  在闽南和台湾,古代的七夕节最重要的节日内容并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妈”。“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闽台的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鹭江志》中,“解去续命缕”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这天,闽台人家的睡房门口,要挂绘制着抱着小孩的七娘妈“七娘神灯”,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到了傍晚,摆上鲜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饭各七份以及“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进行祭祀。祭拜结束后将“七娘妈亭”和“七娘妈轿”焚化,并将祭品扔一半到屋顶上去,给七娘妈享用,另一半留着自己用,这样可以更美丽和健康。有的人家还会为孩子举行成人礼,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3.2 妈祖节 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都会举办妈祖节,妈祖原名为林默娘,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生前经常在岛上为人治病,并能预报天气变化,使渔民常避过台风等带来的危险。林默娘于28岁那年的

  农历九月初九去世。死后,人感其德,称为神姑和圣母,并在湄州岛上建造妈祖庙奉祀她。在人们的心目中,她已成了能带来大吉大利的海神。活动内容: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的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和台胞都来到湄州岛妈祖庙朝圣妈祖。节期有拜妈祖、妈祖文化研讨、工艺品展销活动。可观赏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3.3 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灯节”。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从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街上供应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福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竞技场一般设在海上或河上,从岸边腾空伸出 根多米长的圆木柱,上面涂满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装着一只盛鸭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个活门。参加竞技者要登上木梯,走过这根伸向

  海里的圆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开小木箱的活门,鸭子就掉进水里,同时人也跃入水中去抓鸭子。通常,十几只鸭子,在一个多小时内便被勇士们抓光。

  四 福建的特色小吃 有福州地区的鱼丸、肉燕(喜称“太平燕”)、蛎饼、锅边(连江的海鲜锅边最出名)、春卷、光饼、荸荠糕、黄米糕、发糕、八宝芋泥(甜的)、萝卜糕(咸的)、芋头糕(咸的)、蛎饼、九重馃,等等,多了去了;有莆田的兴化米粉、打卤面;厦门泉州的炒面线、烧肉粽、土笋冻、线面糊;还有沙县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糟菜粉什么的;龙岩特色的八大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永安笋干);暑天时吃的仙草冻;浦城的芋子饺、豆腐丸、桂花茶、酸枣膏;

  总结:福建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以及福建山清水秀,空气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首位。“双世遗”武夷山和驰名世界的茶叶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态品牌。欢迎大家来福建做客!

  篇五:2014年龙岩公务员面试端午节有培训班吗

  2014年龙岩公务员面试端午节有培训班吗 福建人事考试网:翻盘致胜特训是福建融合15年研发成果、独家首创的顶级面授课程。通过时间的合理安排,理论和模拟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使学员全面提升面试能力,顺利通关。内容:理论基础+专项训练+全真模拟+热点预测

  引导语:

  首先,祝贺你顺利地通过了笔试,欢迎参加今天的面试。今天一共有4道题,回答问题的时间为20分钟。回答每个问题前,你可以先考虑一下,不必紧张,好好把握回答时间。最后祝你成功!好,现在开始。

  第一题:某市政府领导把电话在报纸上公开,报纸发行后被一抢而光,又重新印刷发行,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第二题:小张和老王去一个县考察工作,该县是现单位局长以前工作的地方,小张认为该县有很多问题,主张向领导汇报,老王则建议小张慎重,但没等到向领导汇报,两人被邀请去吃饭。席间小张插话说该县的问题,弄得气氛尴尬,该县领导表示如有问题,一定严肃查处。请问小张哪些做法做的不好,为什么?如果是你,你怎么办?

  第三题:一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反映有困难,领导让你负责这件事情,你将如何处理?

  福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四题:漫画“牛栏关猫”,栏上写着法律制度,猫没被关住,谈谈你的理解?结合以后的工作谈做法。

  【考官点评】

  【参考答案】

  第一题:某市政府领导在报纸上公开电话号码,报纸发行后被一抢而光,又重新印刷发行,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关键语句】政府领导 电话号码 公开 一抢而光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类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

  【参考答案】

  对待民意犹如治水,宜疏不宜堵,题中该市领导在报纸上公开电话号码,正是拓宽民意渠道的一个办法,有利于加强对广大领导干部的监督。报纸迅速被抢购一空,充分反映出人们表达诉求的强烈愿望。

  温家宝总理曾引用过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工作应该怎么去做,做得好不好,只有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要想让政府的工作得民心,就必须

  福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政于民,确保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项措施的实行,都能尊重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要求,都能以人民赞不赞成、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的最高标准。

  但是,该市政府领导的举措,主要是靠官员的自觉性发挥作用,其效果具有不稳定性,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因此,该市应该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工程”,如设立“市长信箱”、开通“市长热线”、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网络问政”等,并鼓励党员干部多下基层、深入群众,以此建立多样而全面的干群交流平台,并让这些制度切实发挥作用,切实为人民群众干实事、办好事。

  第二题:小张和老王去一个县考察工作,该县是现单位局长以前工作的地方,小张认为该县有很多问题,主张向领导汇报,老王则建议小张慎重。但还没等到向领导汇报,两人就被邀请去吃饭,席间小张插话说该县的问题,弄得气氛尴尬,该县领导表示如有问题,一定严肃查处。请问小张的哪些做法不太妥当,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关键语句】考察工作 局长以前工作的地方 发现问题 向领导汇报 吃饭席上插话

  【测评要素】人际关系题。本题将人际关系矛盾与具体事件相结合,考查考生能否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时解决好工作上的问题。

  【参考答案】

  我认为小张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对老同志不尊重。在没有经过老王同意的情况下,小张擅自在席间发表意见,这是对老同志的'不尊重。第二,对存在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核实和调查。通过考察,小张只是发现了问题,在问题未确定前,不应贸然反映问题。第三,未向领导请示,缺乏组织纪律性。小张在提出意见之前应该向领导反映并征求领导的意见,在没有得到领导指示的前提下,擅自发表不成熟的意见是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的表现。第四,小张提出问题的场合不对。该县领导请小张和老王吃饭是对两人的欢迎和尊重,在这种非工作场合谈论工作内容是不恰当的,更何况是反映该县的问题。

  如果我是小张,我会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妥善处理。

  首先,我会尊重老王,充分听取他的意见,毕竟老王是老同事,在工作和处理问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必须事前对这些问题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掌握充足的事实证据。再次,要将所掌握的资料和该县存在的问题向领导汇报,听取领导的指示,不能自作主张。最后,在与该县领导和同事的接触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在礼仪上充分尊重对方,注意维护好双方良好的工作关系。

  3

  福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三题:一项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反映有困难,领导让你负责这件事情,你将如何处理?

  【关键语句】方案执行过程中 有困难 领导让你负责

  【测评要素】情景应变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一项方案执行中遇到困难,关键是找到困难点,但前提是对方案的深刻了解和仔细的调研,这样才能确定问题所在。

  【参考答案】

  一项方案的成功执行,不仅取决于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取决于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高效执行。如果出现题目中所说的这种状况,我会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和了解方案的具体内容,从单位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方案的精神和内涵,详细分析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对每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和所布置的任务,这是我开展工作的前提。

  其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会深入各个部门进行实际情况的调查,详细了解各个部门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并与部门领导和同事就方案的执行和具体困难做好交流和沟通工作,尤其注意听取来自一线岗位同事的意见。

  最后,我会召开各部门关于此方案的交流会,邀请方案的制定人员和相关领导就方案执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逐一讨论。如果方案自身没有问题,是各单位在执行中人为导致的问题,那么我会邀请政策的制定人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如果是方案自身存在问题,那么我会将所有问题做好记录,上报领导,听从领导的进一步指示。

  第四题:漫画“牛栏关猫”,栏上写着法律制度,猫没被关住,谈谈你的理解?结合以后的工作谈做法。

  【关键语句】“牛栏关猫” 法律制度 猫没被关住

  【测评要素】综合分析类试题。考查考生能否快速准确地找到漫画背后所要反映的本质问题。

  【参考答案】

  牛栏是用来关牛的,用来关猫则必不中用。那栅栏看似粗大结实,却架不住空隙太大,八面漏风,小巧矫捷的“猫”可畅通无阻地窜出去。这样一来,牛栏也就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牛栏的间距那么大,显然关不住猫这样小巧灵活的动物,这是常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很多“牛栏关猫”类似的问题存在。

  福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制度上有疏漏,执行上不严格,是“牛栏关猫”现象大量存在的主要原因。该设红灯却没有设红灯,设了红灯却没有设警察,设了警察却不管事情。这样一来,“牛栏关猫”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例如,最近发生的渤海湾原油泄漏事故,按法律规定只能对肇事方处以最高20万元人民币的处罚,环境污染的违法成本过于低廉,如此大的法律“间隙”,又怎么能防止“猫儿”偷腥?从另一方面看,正如江西省前副省长胡长清落马后所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被判死缓的甘肃厅官正如贪食的猫,在纪委检察机关设置的“牛栏”里来去自如,充分暴露出“牛栏关猫”式监督的弊端。

  贪官对组织的抱怨也正是对这种“牛栏关猫”的抱怨,贪官堕入贪腐之路也是“牛栏关猫”的悲剧。倘若在稀疏的牛栏杆中插入官员财产公开、民众监督这几根木头,贪官的悲剧也许就不会这么频繁地上演。

  因此作为执法者,我们在工作中要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疏漏笼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言献策,及时改进,而不能消极地执行;执法时,狠抓落实,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福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篇六:节日习俗

  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

  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

  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

  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

  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

  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

  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

  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

  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

  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

  篇七:福建龙岩人婚礼前男方应该做好的准备工作

  龙岩婚礼应备“巧头”

  (男方送女方)

  一、 订婚:

  1.喜饼千个(其中必备乾坤大饼二个);

  2.联君一条、联君花1张、大圆乾坤饼花2张;

  3.冰糖2斤、桔饼12个、盐1包、米1包(用双喜塑料袋或红纸包装);

  4.聘金大红包1个、新娘家人“人头红包”各1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兄嫂、弟妹等)。

  5.金项链、金戒指等贵重饰品壹包。

  二、送日子(男方通知女方结婚时间)

  1.结婚喜帖一张(男方主婚人呈送女方主婚人)。

  2.红包1个。

  三、送盘头(男方在婚前一天送给女方)

  1.猪肉(新娘爸妈各5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嫂各3斤)。

  2.干米粉(新娘爸妈各5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嫂各3斤)。

  四、公婆见媳妇(结婚当天媳妇敬茶时)

  1.婆婆:小红竹盘(红旁仔)一块 (内放:黑线白线绕红包壹个、绣花围裙一条、双喜毛巾一条、花粉各一对、龙眼、青丁、桔子一对、芋子一对、花生、黑豆若干。

  2、公公:红包壹个。

  五、回嫁妆、回菜(结婚当天男方送女方)

  1.回嫁妆:红包壹个。

  2.回菜:熟鸡半个、熟鱼一条、扣肉一块、洋鱼、食锦各2条、炸排骨若干。

  附件:

  一、端午节送礼:

  女婿、女儿送娘家:粽子、肉、红包等。

  娘家回礼:花粉1对、芋子1对、桔子1对、梅子、橄榄、白糖、黑豆、布老虎、老虎花。

  二、春节送礼:

  女婿、女儿送娘家:年糕、鸡肉、红包等。

  娘家回礼:花粉1对、芋子1对、桔子1对、梅子、橄榄、白糖、黑豆。

【龙岩端午节习俗是什么】相关文章:

小暑的习俗是什么07-07

龙岩工伤保险基数06-10

龙岩旅游景点大全10-17

龙岩廉租房的申请条件03-08

2017年龙岩保障房公示08-20

龙岩市廉租房申请条件03-09

龙岩公租房2021年申请条件03-08

龙岩居住证办理流程03-16

端午节习俗用英语怎么说08-08

端午节习俗手抄报-端午节手抄报插图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