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端午节的习俗

时间:2021-03-20 19:59:53 端午节 我要投稿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其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那么杭州的端午节习俗,大家了解多少?一起去看看吧!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乃中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医理论认为,这一天阳气为一年中最盛,于是端午便成了人们驱邪防病的最佳时机。

  老杭州人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吃五黄、挂香袋、赛龙舟,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众多的习俗,目的却不外乎一个:辟邪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3、“闹龙舟”祈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5、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

  端午节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们加以归纳,少说也有十种不同说法。如今人们都说那是纪念屈原,这也只不过是其中一说而已。一般则认为,端午节正值季节转换,虫毒蠢动,疫病滋生,古人试图用种种巫术行为去禳解它,辟邪逐疫,以祈求这一年里的平安。这大概是后世端午节许多风俗习惯的原始意义吧。

  ▲据传说,屈原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

  杭州端午节风俗

  南宋时的杭城端午,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颇详,书里先说了一通当年朝廷里过端午节的惯例,花样不少,再说关于老百姓在这一天里的风俗习惯。作者记得蛮详细,文云:

  杭都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或士宦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藏之果有灵验。杭城人不论大小之家,焚烧午香一月,不知出何文典。

  这里反复强调的,就是“辟瘟疫”。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则还提到另一种端午风俗:

  市入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饤果粽。虽贫者亦然。

  这是用来干什么的?似乎语焉不详。不过和后世流行的家家户户插菖蒲,大概有着大致相似的文化内涵。

  还有一位南宋诗人刘克庄,用词的方式来记述当年的端午风情,愈发形象生动,这就是脍炙人口的《贺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署,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仞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令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把这几个材料放到一起比照,我们大致上可以知道,那时候这里已经有了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风俗,而且人们讲说的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更加引人注目的则是当年为了辟瘟疫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比如门上插菖蒲、剪钗符艾虎、写咒语,甚至直接去采些药草来备用,都是可以看出这层意思来的。

  到了明代,这方面的'意识似乎表现得更加强烈。我们可以在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里读到这样一段话:

  端午为天中节,人家包黍秫以为粽,束以五色彩丝。或以菖蒲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盘中,围以五色蒲丝,剪皮金为百虫之像,铺其上。却以葵榴艾叶,攒簇华丽。或以彩绒杂金线缠结经筒符袋,互相馈赠。僧道以经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檀越,而医家亦以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于常所往来者。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之像。或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揭之楹间。或采百草以制药品,觅虾蟆以取蟾酥,书“仪方”二字,倒贴于楹,以辟蛇虺。

  在万历《杭州府志》里,也有类似的记载,在那里还提到,杭城人家有在这一天“聚饮雄黄、蒲酒,饮毕则以雄黄酒喷洒四壁” 的习俗。这天,“织染佣工多醵游吴山,盖乘此日午饮息工故也”。

  清末,有位杭州人吴存楷,写了不少歌咏杭州风俗的诗,称为《江乡节物诗》,其中涉及端午节的就有十三首之多。每首诗前面还有简短的题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些风俗事象。那里就提到,杭州人家端午节要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菖蒲,称为“蒲剑”,据说都是为了“逐疫”、“杀鬼”。将蒲根和雄黄放在烧酒里,每人喝一些,或者拿来涂在小孩的额头。这一天还要吃粽子。这天午时,取桃树叶子来,用左手将其打个结,插在头上,据说也是辟邪用的。这一天还有人专门沿街叫卖这种“桃结”的。艾虎,原先是用艾剪成一个人骑在虎上的模样,以为可以辟邪,后来又演化成用布帛来剪,十分精巧美观,杭城女子这一天都是要戴的,俗称“健人”。

  还有人家做一种精致小巧的绣袋,里边放些雄黄,或是放几枚不分瓣的大蒜头,挂在身上,既是装饰,又以为可以辟邪。用五彩丝线编织成彩带,系在小孩的手臂上,也就是古代的“长命缕”。有的则制作一个“老虎头”,系在小孩的襟带之间。或是在扇子上画五头虎,或五条蛇,称为“五毒扇”,让小孩拿去玩。又有一种旱龙船,小巧玲珑,也是端午节的儿童玩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当年的端午节实在是够热闹的,也是够精彩的。不过我们仔细一想,这些风俗事象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则似乎都集中在了“辟邪逐疫”这一点上。当然,这些手段都带有浓重的巫术色彩,还残留着远古时代的种种观念,似乎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了。

  如何继承端午节的传统?这是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这里面有着许多无可奈何的历史局限,显得有些荒诞,有些可笑,我们是应该予以理解的。甚至还应该指出,前人的招数也不能一概斥为无稽,这里还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成分。有人就指出过,挂菖蒲,薰艾,是可以驱逐一些害虫的;喝雄黄酒,佩挂雄黄囊等做法,也有一定程度上的解毒功效;至于民间相传在这一天采制草药,则更应该肯定为是一种好传统了。

  端午节与白蛇传

  由此可见,端午节风俗,其实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文化遗产。我们如何继承,如何在批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还大有文章可做。在某种意义上说,端午节是个抗击瘟疫的传统节日,提醒人们要想方设法抗击瘟疫,这个传统实在是丢不得的。

  对于杭州人来说,端午节还有一些只属于他们的独特风俗,那就是人们总要在这一天游雷峰塔和观赏戏曲《白蛇传》的演出。

  白蛇传,是汉族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传说一开始就和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是一则在西湖边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口头文学佳作。《西湖游览志》《滴波小志》《湖蠕杂记》这些地方性文献告诉我们,有关白蛇传的故事早在宋代的杭城就已广为流传。话本《西湖三塔记》和拟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俗文艺领域里有关白蛇传传说最早成型的两个重要文本,说的则是发生在西湖边的动人故事。

  此后,口头讲述的白蛇传传说和戏曲曲艺搬演的白蛇传不断相互影响,蓬勃发展,对于杭城百姓来说,更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人们同情白娘子,痛恨法海。到了端午节,许多人便要到雷峰塔去凭吊一番。传说里说到,白娘子是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面的,这当然是个幻想性的情节,纯属虚构。不过在当年,却确有不少人居然深信不疑。他们希望雷峰塔早些倒掉,好让善良的白娘子能够脱离苦海。于是在一度便有了一种奇怪的风俗,人们游玩雷峰塔的时候,都会顺手挖一块塔砖带回去。不过也有人说,这和当年的迷信有关,一度风传,雷峰塔砖可以“避邪宜男”,而塔土又可以“护蚕”,于是更加怂恿了许多人去挖砖取土,以至于此风愈演愈烈,终于在1924年的某一天,雷峰塔真的无法承受,轰然倒坍。当年,鲁迅曾经为此写过一篇杂文,题为《论雷峰塔的倒掉》,发表在《语丝》周刊上。鲁迅借题发挥,以为这是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也可以理解。不过这么一来,倒也没有人再会在端午节去挖雷峰塔的塔砖了。直到如今雷峰塔重建,西湖又有了一个景观,这是后话。

  十分有趣的是,杭州人还很喜欢吃虾蟆。特别是在端午节这天,总要弄些癞蛤蟆来给孩子们吃。其实,越人吃虾蟆.古籍早有记载。只是后来的人们却又把这种饮食习俗和白蛇传传说扯在了一起。传说当年癞蛤蟆和白蛇争吃许仙吐出来的汤团,被白蛇抢去了,于是白蛇成了仙。癞蛤蟆变作法海和尚要报复,才引出后面的故事。杭州人打抱不平,普遍同情白娘子,痛恨法海,所以就去捉癞蛤蟆来,斩头剥皮,吃它的肉。这个传说并非杭州人为什么喜欢虾蟆的科学解释,只是一种附会而已,不过由此传达出来的民众情感,却是值得珍惜的。

  当年,杭城的大小剧团戏班,还有在端午节上演《白蛇传》的习俗。人们虽然都已经十分熟悉这部戏的全部情节,却依旧会兴致勃勃地赶去观赏,这也成了一种习惯。倘若端午不看《白蛇传》,反倒会觉得有一件事还没有做似的,你说怪不怪?风俗习惯,有时候确实是很难说清它的理由的。

【杭州端午节的习俗】相关文章:

端午节习俗用英语怎么说08-08

杭州旅游随笔写作:游记杭州11-03

浙江杭州的特产12-04

端午节习俗手抄报-端午节手抄报插图08-13

公司不在杭州交杭州社保可以申请杭州生活补贴吗03-17

杭州旅游随笔05-04

杭州租房攻略03-09

杭州旅游路线08-19

杭州注册公司08-08

关于杭州的导游词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