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

时间:2022-11-26 07:27:45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

  2017年的端午节距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到至今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总是会进行许许多多的端午习俗,那么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下面搜集了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欢迎参考!

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

  

  【1】老北京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个大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大节”,因为这一天皇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同时在节日民俗事项中又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 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

  儿童喜欢玩“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的是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橘等小型水果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艳。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气象。

  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

  天坛“辟毒”游玩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是端午游玩之地。

  【2】南京端午传统习俗变化中渐回归

  这个端午节,从餐桌上的粽子,到孩子们手脚上缠绕的彩绳,再到路边小摊兜售的香囊,无一不在传达一个信号——传统民俗文化在变化中开始逐渐回归。

  在家包着五花八门的“爱心粽”,出门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独特魅力

  南报网讯 (记者 马道军 实习生 王卉)今天(6月20日)是端午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在家包着各式各样的粽子,社区组织了多场邻里互动活动,家长还带着孩子到处体验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习俗,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端午节,从餐桌上的粽子,到孩子们手脚上缠绕的彩绳,再到路边小摊兜售的香囊,无一不在传达一个信号——传统民俗文化在变化中开始逐渐回归。

  粽子包得更多是创意和孝心

  提起端午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吃粽子。端午小长假期间,各式各样的粽子早已成为商家促销热点。虽然超市、菜场各种馅料的粽子琳琅满目,不过,仍有不少市民不厌其烦,自己动手包粽子。

  家住建邺区兴隆街道桃园居社区的赵莉女士告诉记者,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煮粽子,这是千百年的传统,这种感觉真好。儿子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端午节一放假就嚷着要和她一起包粽子,还说班里很多同学端午节都想自己包粽子,还要比谁包的与众不同。

  “我的老家在山东农村,小时候一到5月,妈妈就和邻居到芦苇塘采摘苇叶,回来用细绳捆成一捆捆,然后放在清水盆里浸泡,之后晾干收藏,等着端午节时包粽子用。”赵莉仍对儿时的端午节记忆犹新。

  赵莉的儿子王蒲则自豪地说:“我妈妈什么粽子都会包,小脚粽子、穿粽、扎粽、四角粽子,好吃又好看。今年我11岁了,想让妈妈教我包粽子,包好了送给爷爷吃。”

  原来,父母工作太忙,王蒲从小由爷爷带大,直到上学才从老家盐城来到南京。赵莉说,全家打算明天回趟盐城,看看老人。孩子就想亲手包几个粽子给爷爷吃,表表孝心。

  这个端午节,与王蒲同样选择在家包粽子的孩子不在少数。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楼必生认为,每年端午节,都是老人把粽子包好、煮好,送给儿孙们吃。如今,通过传统节日,不少孩子在家参与包粽子,体会到节日民俗的快乐的同时,不经意间孝心、爱心也在回归。

  邻里间、福利机构送粽子等礼物,传递浓浓爱意

  6 月19 日上午,在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三社区,这里举行了一场别看生面的“远亲不如近邻”为主题的端午节活动。

  当天,结合端午节传统风俗,活动现场开展包粽子擂台赛,邻里自由结合组队参与比赛,共有9组队伍参加包粽子比赛,他们每支队伍都取了名字,分别为美美舞蹈队、红袖章队、小苹果队、夕阳红队、银发互助队等,每支队伍10个人。

  整个比赛,大家你追我赶,其乐融融。经过近1个小时的比赛,1000多个三角形、长条形等各式各样的漂亮粽子就这样一个个在居民们的手中诞生了。

  比赛结束后,社区工作人员提着新鲜的粽子来到社区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以及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送上“爱心粽子”。

  “远亲不如近邻,过节能吃到邻居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暖暖的。”家住锁三社区的残疾人孙海滨说。

  当天,在我市莲子营、三条营、乌衣巷等社区,社区的居民和志愿者各显身手,包出了一个个饱满的“爱心粽”。据了解,这些粽子随后都被送到困难人群手中,让他们过上一个快乐的节日,同时也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居民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端午节期间,市慈善总会还为社会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送上儿童服装、粽子、绿豆糕等物品,祝福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在溧水区永阳敬老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陪老人聊天,给老人送粽子。今年已经80岁的五保老人王大爷接过粽子,打开,咬了一口,“这粽子,真甜!”老人乐呵呵地说。

  节日里,带着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专家看来,加强对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很有必要。节日不需要拘泥于繁文缛节,只要记住节日的主题,也不会妨碍他们体会节日厚重的文化内涵。

  6月19日下午,一场以“文化传承”为主线的汉服表演和端午传统习俗演示在武定门公园进行,令现场的居民大开眼界。

  南京华夏文化传承社的负责人给大家讲解香囊的制作过程,并在现场教居民如何制作香囊。这些香囊内可以包上藿香、艾叶、香药等药材,不仅可以驱蚊还能避暑,深得市民的喜爱,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渐渐找回了小时候端午节的味道。

  组织这次活动的益民社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有的端午习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我们希望通过介绍带大家回味以前的民俗。

  昨天,在仙林羊山湖公园也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一起来传承”的'大型端午民俗节庆推广活动。现场不仅有以各高校为单位举行的龙舟比赛,更有老手艺人现场教授孩子们手绘彩蛋,编五彩鸭蛋网、做香囊。

  来自十三中锁金分校,今年初一的宁建铭不仅观赏了龙舟比赛、学习了“射五毒”,尝试了画彩蛋,还与妈妈一起成功编出了五彩鸭蛋网。

  “以前不知道端午节有这么多习俗,今天来到这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真是开心。”宁建铭对记者说。

  宁建铭的妈妈夏晓云也表示,类似这样的活动应该举办更多,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有更直接、更感性的认识。

  现场教授手绘彩蛋的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王高飞说,虽然孩子们从书本上也可以了解到这样的知识,但孩子们的亲自参与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也让传统节日更加生动。

  “像端午画彩蛋,寓意团圆和去毒,在书本上孩子可能不大理解,但通过互动,这方面的理解会比较深刻,传统习俗也就自然记住了。”王高飞认为。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高勇也认为,我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端午节是个很好的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机,应该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并传承下去。

  “这几年在内外力的推动下,传统文化习俗渐渐开始回归。不过,要代代传承,还需要变化,付出不懈的努力。”高勇表示,像传统的香囊,具有防蚊虫的功效,如今的香囊更多的是装饰性的。这就要根据百姓的诉求,在款式上一点一点地变化,但保平安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不变的。

  【3】台湾过端午节习俗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采,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

  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

  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

  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那么朋友们知道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有哪些吗?不清楚的朋友,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四川省

  石柱(石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在绵阳市和遂宁市的部分地区,有端午吃包面[和饺子类似,用面皮包馅煮食]的传统,具体由来有待考证。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五月二十五又称“末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中国各地端午节习俗: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各个地方的习俗】相关文章:

各个地方的端午习俗06-27

端午节的习俗11-06

端午节习俗07-28

潮汕端午节的习俗06-25

西安端午节习俗04-02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06-27

端午节习俗及由来06-26

简述端午节习俗06-17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06-17

端午节习俗作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