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时间:2023-06-27 09:03:32 端午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投江救国传说: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与粽子相传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长沙有个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他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但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和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赛龙舟。同时,端午节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应出我国的优良传统。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新

  (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二)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对于楚辞作品来说,它不仅有某些现成的五言句或七言句,更在于它除两字顿的节奏外,大量地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三字顿节奏的出现,是四言诗可以向五、七言转化的契机。因此可以说,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在它参差不齐的各种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诗的胚模,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另外,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而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楚辞也突出地浪漫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情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三)《楚辞》开浪漫主义先河

  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有意识地学习屈原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李白的诗篇,也是大量罗智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日月风云等入诗,构成一幅幅雄奇壮丽的图画。

  ★文学精神

  (一)屈原的生命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光飞逝、美人迟暮的时间紧迫感和冷峻的死亡意识。面对大自然的四季变换,能引发人类共通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人迟暮之感的抒发,代不乏人,历久弥新。但是还没有谁像屈原那样面对时间飞逝而产生紧迫甚至恐惧的感受。

  (二)屈原文学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的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汉初贾谊在政治的斗争失败后,被贬谪长沙,当他经过汨罗江时,有感于自己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写了一篇很沉痛的《吊屈原赋》,一方面对屈原进行悼念引屈原为知己;一方面学习屈原的创作精神,对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现实做了大胆的揭露和鞭挞。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更是对屈原敬佩之至,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正确地肯定了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人。《史记》是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它寄托着作者的理想,洋溢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也正是屈原伟大文学精神的继承。两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是景慕屈原的人。李白藐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是屈原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我国历代诗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压迫的关头,总是写出慷慨激烈的爱国诗篇。还有许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时代,坚持理想,坚持斗争,不隐瞒自己的爱憎,甚至在政治的斗争中牺牲了他们的性命,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这种伟大的精神,我们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

  高洁峻伟“清烈公”

  屈原(公元前340——278 ),名平,字灵均,宋代追封屈原为“清烈公”。屈原生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北岸的湖北秭归县屈原乡乐平里,楚武王后裔。 东晋袁山松《宜都记》云:“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父老传言,原既流放,忽然蹔(zan,同暂)归,乡人喜悦,因名曰归乡,抑其山秀水清,故出隽异。……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信欤。”

  屈原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青年时期来到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荆州),历经辅佐楚威王、楚怀王、楚顷襄王三朝,曾被封为左徒(相当于左丞相)、三闾大夫(管皇家宗庙和皇家三大姓的教育),是杰出的政治家。善于辞令,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提出举贤任能、修明法度的美政主张。后遭谗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语),被流放2次,第一次流放是汉水上游的汉北地区,第二次是沅、湘。 他第二次被放逐的路线大略为:离郢都,经鄂渚、入洞庭、至长沙、居溆浦(湖南怀化沅水中游)、至汨罗。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听说后遂对祖国失去最后的希望,便于夏历前278年5月5日在湖南汨罗江边“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屈原》)抱石沉江自尽。

  屈原沉江,在历史上有多种记载,如:

  贾谊《吊屈原赋》:“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 司马迁《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庄忌(西汉)《哀时命》:“屈原沉於汨罗。” 王褒(西汉)《九怀 . 尊嘉》:“屈子兮沉湘。” 王逸(东汉)《楚辞章句》说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屈子沉江而死,以身殉国、以身殉志,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悲壮乐章。

  屈原留下《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与日月齐光”的楚辞,被人称之为“中国诗祖”、“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在文学史上与“赋圣”——宋玉并称“屈宋”。后世注《楚辞》者不计其数,最著名的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南宋朱熹《楚辞集注》、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清代戴震《屈原赋注》……

  屈原爱国爱民、理想崇高,人格高洁,品行坚贞等特点,在楚辞中都有表现。如有爱民哀民、慈悲众生、怜悯百姓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有表现追求真理、求索不懈、矢志不移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表现心地善良,道德高尚、节操坚贞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有挚爱祖国、怀念故乡、守望桑梓的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屈原忠君爱民、身殉祖国;屈原正道直行,坚贞不屈;屈原人格清洁、信仰崇高;屈原精神博大、情感深厚;屈原才华横溢、光照日月;……在2千多年的历史中,屈原的人格和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屈原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高洁正直的道德精神……让后人无限感叹、无限敬仰!

  略举数例,如:

  a 、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引》中说屈原及《离骚》:“与日月争光可也。”

  b、南朝沈约:《宋书 . 谢灵运传》说屈原:“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c、宋代大哲朱熹说屈原“大节纯全”、“乃千载一人哉!”(《楚辞后语 . 反离骚第十六》)

  d、文化大师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中说:“周秦间之大诗人,不能不独数屈子也。”

  e、鲁迅1926年出版《彷徨》,引录《离骚》诗句作为书前题辞:“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f、郭沫若说屈原:“像他这样大仁大义的人物,我觉得实在是可以‘参天地’。”(《屈原思想》) 又说:“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的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要推数屈原。”(《屈原身世及其作品》)

  g、伟人毛泽东十分敬佩屈原,不仅在文章和讲话中多次提到屈原,还写有一诗:《七绝 . 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诗祖”楚辞垂千古

  1、屈原与楚辞

  屈原作“楚辞”25篇。 先说什么是楚辞?宋代黄伯思在《东观余论 . 校订楚词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楚辞”写的主要内容是楚天、楚地、楚山、楚水、楚景、楚物、楚语、楚声、楚人、楚魂……楚辞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在历史上屈宋往往并称、合称、连称。

  在屈原25篇楚辞中,《离骚》居首,《离骚》373句,2491字。 《离骚》篇名,解释纷纭,有13种之多。最主要有2种:一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是东汉王逸注《楚辞章句 . 离骚序》云:“离,别也;骚,愁也。” 其次是《天问》,《天问》374句,一口气就提出了172个宇宙天地间的发人深省的问题。而文学色彩浓厚的是《九歌》、《九章》。

  2、屈原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及楚辞特别是《离骚》,在文学史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略举几例:

  a、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 、东汉班固《离骚赞序》: “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c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d、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e 、杜甫《最能行》:“莫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f 、陆游《白鹤馆夜坐》:“屈宋死千载,谁能起中原?”

  g 、高似孙(宋)《纬略 . 楚辞》:“今观屈宋骚辞,所以激切顿挫,有人所不可为者,盖皆发于天。”

  h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i、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 . 屈原及宋玉》)中说屈原的“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他还集《离骚》中的“望崦嵫而忽迫”,“恐鶗鴂之先鸣”为条幅,多年挂在书房,以警醒自己珍惜时光。 (“崦嵫”(yan zi),即崦嵫山,传说是太阳降落的地方。 “鶗鴂”(ti jue)即杜鹃,杜鹃一鸣叫,春天就结束了。)

  j 、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说《离骚》:“对于后代诗人影响之大,没有第二篇可以比得上。”

  人们认为,中华美学精神有4个方面(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叫“四大美学思潮”),即:儒家美学精神,道家美学精神,佛禅美学精神,楚骚美学精神(李泽厚叫“楚骚传统”。)也就是说,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是中华四大美学精神之一。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无与伦比。南北朝沈约《宋书卷67谢灵运传》云:“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各相慕习。原其飙流所自,莫不同祖风骚。”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 . 辩骚》云:“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的确,屈原泽被、影响了身后无数文学家,特别是一些文学巨匠如:宋玉、司马相如、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杜牧、苏轼、元好问、高启、曹雪芹、鲁迅、毛泽东……都受到过屈原的沾溉。

  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屈原在楚辞作品中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将天文地理、风雨雷电、动物植物、历史典故、社会人事、神话传说,神灵鬼怪、巫觋风俗……一起融入篇章,寄情于物,托物以讽。造成了一个瑰丽奇幻、迷离多彩的文学世界。

  屈原的楚辞:感情真挚炽烈、文风峻洁峭丽、 风格浪漫不羁、想象丰富奇特、文气丰沛淋漓、辞采高华瑰丽、意象五彩缤纷,……屈原楚辞以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精妙的象征等修辞手法,造成了摇曳多姿、自由舒缓、回环往复、百转千回、波澜起伏文学世界,此文学世界表现的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意蕴之美,给人以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受。……

  屈原《楚辞》,可谓篇篇华章,句句锦绣,字字珠玑,琳琅满目。而贯穿其中的忠厚善良、缠绵悱恻,深情执着情感,更是感人至深;下面引录屈原楚辞中部分辞句,以说明屈原楚辞的审美特征。

  端午词中的屈原

  1、陈著(宋《江城子 . 重午书怀》: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注:“兰皋”,长兰草的涯岸。 “绿绮”,古琴名。 词中“离骚”指古琴曲《离骚》。)

  此词写道: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节使鬓发萧萧、怅思摇摇的词人想到潇湘南浦,那里南风凄吹、波涛汹涌,那里是千古忠魂沉江的地方。屈原精魂还在吗?无处问,有谁招。词人只能孤坐兰草岸边的房中,在小窗看完水中的龙舟竞渡后静静地坐下来,燃香一篆,对琴一张,弹奏《离骚》。词写得情意幽远、怅惘忧伤。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2、张榘(宋)《念奴娇》: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 蓠蕙椒兰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

  谁信千古江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戏悅。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蕙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蓠(li)蕙椒兰”,都指香草、香物。, 昌歜(chu,即菖蒲菹 zu,菖蒲根泡的酒。)

  这首词写屈原可谓悲愤交织,情深意切。词人写道:屈原忠心耿耿,却罹谗网。细读离骚,击节叹惋。清浊同流,艾萧终别。彩丝缠粽,为英雄设。蕙风窗户,榴花热烈。悲壮绽放,为忠魂裂。……

  3、王充(宋)《满江红 . 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前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这是一篇悲悼伟大屈原的词章。上片写悠悠千载,人们百舟竞渡,万家缠粽,祭奠忠魂的情景。 下片叙述楚国奸臣当道,谣言四起,屈原被逐,国破家亡,葬身汨罗的千古悲剧。 歌颂屈原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辞微文约流传千古。词写得荡气回肠,悲婉沉痛。凄怆无限。 。

  4、舒頔(元)《小重山 . 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舒頔的这首小词上片写五月端阳节包粽子、悬艾草、挂菖蒲,以祭奠忠魂。下片歌颂屈原浩气贯长虹,忠义如日星,光照千古的伟大形象、崇高精神。读之让人对屈原产生无限敬仰之情。同时,对屈子的悲剧,又有几分痛惜感伤之意。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06-19

端午节纪念屈原征文(精选17篇)05-30

端午节纪念屈原征文范文(精选15篇)09-14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精选8篇)06-07

名人故事:屈原11-07

名人屈原的故事11-26

屈原名人故事02-25

屈原的故事(精选21篇)06-06

名人屈原爱国故事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