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化:端午节与艾蒿

时间:2020-11-24 13:38:2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文化:端午节与艾蒿

  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艾蒿又名蕲艾、香艾、艾叶等。我国过端午节的历史较早,源于中原。北方各民族过端午节,在辽金时代就有记载了。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过去以干支纪年,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

端午节文化:端午节与艾蒿

  五月初五,过去历法上,五午相通,在阴阳五行中,午又为火,《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旧《安图县志》载“此日瘟神下界”,百病发生。此日又为五毒日,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它们都是毒虫,能给人类带来诸多灾难。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百草在五月节前,基本都可以食用,五月节后毒性和药性大了,食用时要慎重。

  因此,人们要在五月里,尤其是端午节这一天,采取诸多措施避邪和防毒,如戴五彩线索、戴荷包、扎小扫帚、挂纸葫芦、贴倒灾葫芦画、贴葫芦符、挂五虎花佩护身符,在门窗上插蒲叶和艾蒿等。

  艾蒿,各地山冈上都有。艾蒿是一种药材,有温经止血、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中医还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穴位治病。老吉林人在这一天早晨,都比谁起得早,先到江边、河边、井边用水擦把脸,然后登山采艾蒿。青少年妇女则结伴而行,边歌边登山,也不失为一种乐趣。有的人在见到第一棵艾蒿时,将艾叶上的露水拈来在眼睛上,说是明目,抹在额头上,说是去头疯。还有人将艾叶塞进耳中,说是一年中不受虫害。回家后用艾蒿泡水,洗手洗脸,也有祛病的意思。

  采回艾蒿后,再在低洼的水边采上一两叶蒲草和几根蒲棒。据说蒲草为剑,艾蒿扎束似人似虎,叫艾人和艾虎,插在房檐的檐草中,或挂于外面的大门上,用以避邪。有的一挂几乎一年,到来年的五月节才除旧换新。在采不到艾蒿的`平原地区,则用桃树枝、杨树枝、柳树枝、榆树枝代替,插于房檐上。

  年龄大一点的满族妇女则将艾蒿叶梗折一段,插于发髻上,汉族妇女夹在耳朵上,年龄小的妇女和女孩则将艾叶与绢花、纸花戴满头,招摇而行,甚是好看。

  在这一天,人们还将艾叶引入食品中。明朝就有了用艾叶水做的艾香粽子。清朝时在饽饽作坊中制作五毒饼出售。五毒饼实际上就是酥饼,只不过饼上用红色印上五毒的图案而已。吉林的朝鲜族在这一天还做艾糕,也叫蒿糕,将采来的新嫩艾叶剁碎,和以大米面做蒸糕。

  艾叶捣碎成绒后,用手捻成圈形的绒绳,除可以用于炙烤治病外,还可以做火绳,用于点烟、点火做饭。将采得多的艾蒿晒干,编辫捻成绳状,挂于门旁,除有熏蝇蚊的作用外,还寓意为鞭子,可驱邪赶鬼。上山猎捕、挖参之人,都要带上艾绳,除取火外,晚上点燃,挂在马架子、窝棚外,可以防蚊虫、毒蛇等。

  在城中,人们不愿上山采蒿,也有乡下人或城中青少年采来到城里卖的,老吉林人在这一天就能听到童声童气的叫卖声:“菖蒲,艾蒿,一年一遭……”

  历史上多有诗人吟咏端午节与艾蒿。继“吉林三杰”之后,辽宁人顾吉昌于1930年来吉林,与金毓黻等人入吉林冷社和江天诗社。他所著的《鸡塞集》中,有三首诗是咏艾蒿的,将端午节与采艾及挂艾习俗记了下来。其一为《采艾》:“未能免俗与今同,率小儿孙越岺东,采得新绿艾,为人为虎佩身中。”其二为《艾人》:“搏艾为人事亦奇,家家防疫系门楣,果能驱鬼无灾恙,天下应多不死儿。”其三为《艾虎》:“寻常一样三年艾,今日妆成百姓王,不有闺中夸斗巧,如何草木亦生光。”

【端午节文化:端午节与艾蒿】相关文章:

端午节原文化形态08-12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文化08-08

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08-12

端午节谚语12-19

端午节图片11-26

端午节的英语范文:儿时的端午节08-08

文化与文化载体之浅谈11-02

有关端午节征文12-21

端午节民间谚语08-12

高中端午节日记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