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春节习俗

时间:2024-03-13 08:30:54 金磊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云南的春节习俗

  大家都是知道的,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他和外国人过的圣诞节是一样的,在中国每一个地方,春节的习俗都有所不同,有着自己的传统特色。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故乡,彩云之南的春节习俗。

云南的春节习俗

  云南春节与其他地方春节的区别

  云南的春节习俗,和北京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年三十到元宵的期间才是春节,元宵,过了春节也就完了,云南没有腊月之分,也不吃腊八粥,所以到现在我都没有吃过腊八粥,不知道它的味道。

  先来说一说大年三十这一天吧,昨天早上,我们必须到集市去赶集,购买年货,和做团圆饭的食材,小孩子们去山上捡松叶,下午,把棉被衣服都洗掉,也要洗澡,因为我们那里有一个禁忌,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三,都是不能洗衣服和洗澡的。

  大年三十晚上便是除夕夜,这是过春节的高潮。大家忙做团圆饭,家家户户的烟囱直冒白烟。团圆饭做好后,大人把孩子们捡的松叶铺在地上,当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战利品被大人夸奖时,总是要骄傲地手舞足蹈。吃团圆饭前我们还得烧纸钱祭祖,饭后才把纸灰倒掉。等这一切准备好了,大家席地而坐,毫不拘束地享受春节的团圆饭。吃完后,大人忙着捡碗,收桌子。小孩子欢欢喜喜的开始他们的“鞭炮大战”,大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守着春节联欢晚会,不想看春晚的大人就摆桌子打麻将。这其乐融融的景象持续到深夜十二点,昏昏沉沉的人们点燃爆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云霄,迎来新的一年。鞭炮放完了,忙活了一天的人们倒床而睡。

  睡到近午夜三点时,人们又得陆陆续续从床上爬起来,做饭吃饭。这是四点钟的“迎春饭”,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所以要吃饭迎接。吃完饭人们又回到被窝,一觉睡到大天亮……

  正月初一不能去别人家,只能到外面逛逛,这也是云南一大奇怪习俗。初二我们就去逛县城,就跟逛北京的庙会一样,县城里琳琅满目的商铺和千奇百怪的玩意儿让我们留恋不已。元宵节大家不吃汤圆,照样好酒好菜,不挂灯,但照样热闹,一家人去山上跳脚,也看别人跳脚。

  春节过了之后,该上班的上班,该回城市的回城市,热闹以后的乡村,又恢复了以前的平静和安宁。

  云南各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彝族

  彝族春节期间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表达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除此之外,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还有“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从除夕开始互相拜年、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白族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哈尼族

  哈尼族在过年期间,通常举行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当天,哈尼族妇女忙着做糍粑,而哈尼小伙则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傣族

  春节期间,云南的傣族村寨,在初二、初三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此外,春节期间,傣族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布朗族

  居住在云南的布朗族人,在春节的第一天通常会准备糯米粉等节日货物,在第二天杀猪宰牛、互赠糯米粑粑,以及到缅寺赕佛、唱歌跳舞、打布朗球等;第三天到缅寺听佛爷诵经。

  此外,居住内地的布朗族人过春节时,有的地方初一凌晨要去山泉“抢新水”,期盼全年吉祥。

  怒族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

  布依族

  春季期间,布依族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

  壮族

  壮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景颇族

  景颇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获胜的神射手,将得到姑娘把水酒送到他嘴边的奖励。

  独龙族

  居住在独龙江乡的独龙族把年节即过年,叫作“卡雀哇”,又称为“农瓦德路”或“罗珊凯”。这是独龙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各个大家族以刻木结绳作为请柬。木头上有几个刻纹,绳子结有几个结,就是请客人来欢庆几天。过年第一天由妇女们把自己精心编织的彩色麻布,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家族有几口人挂几块,只许多不许少,多象征家族人丁兴旺。

  水族

  春节期间,水族的寨子会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普米族

  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在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基诺族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在过年时,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当夜幕降临时,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满族

  云南的满族在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满族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纳西族

  春节期间,纳西族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此外,在城市和乡村纳西族都会举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

  藏族同胞在除夕那天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瑶族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的一种民俗文艺活动,在春节期间举行。活动分3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基本动作包括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开始撒欢、“滚水”。这时,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

  拉祜族

  除夕,云南拉祜族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佤族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阿昌族

  春节期间,阿昌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也要走亲访友和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此外,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傈僳族

  傈僳族人们在春节期间最喜欢举行“赛诗会”。会上,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民族盛装,遥遥相对,在恋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的老歌手们,一边品尝着温醇的水酒,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他们爱唱的名诗或名调。

  德昂族

  德昂族每年春节都举行祭祀活动,他们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

  蒙古族

  云南蒙古族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高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转初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

  过年期间,蒙古族要五更吃饺子、放鞭炮。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云南的春节习俗】相关文章:

云南少数民族元宵习俗02-21

云南少数民族中秋节习俗09-07

陕西春节习俗10-15

春节拜年的习俗02-02

泰国的春节习俗10-26

漳州春节习俗06-03

夏津的春节习俗06-20

春节的习俗概述08-28

彝族春节习俗11-17

潮汕春节的习俗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