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挂年画的起源

时间:2024-03-13 11:36:44 春莲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节挂年画的起源

  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节挂年画的起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挂年画的起源

  年画的起源

  年画是我国的一个民间绘画艺术,早在尧舜时期,年画是被绘在木版上,也被称为木版年画。挂年画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春节活动,现在,很多农村都还有挂年画的习俗。

  年画起源于门神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作为汉族农耕社会的缩影,其田神、仓神、井神、神之格思等作品,揭示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对丰年的祈盼,对于研究汉族农耕社会的生产发展及民俗风情,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价值。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老鼠娶亲》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此,年画是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的,关于“门神”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之门神”。到了唐代,便由真人秦叔宝、胡敬德出来代替假设中的神荼、郁垒了。据《三教搜神大全》称:“户神,唐秦叔宝、胡敬德二将军也。”据传说:“唐太宗不豫,寝门外鬼魅呼号,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奏曰:”愿同胡敬德戍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无事。固命画工绘二人之像于门,邪崇以息。后世沿袭,遂永为门神。“可见,门神与门画是有密切联系的。民间还有将钟旭作为门神贴于门首的传说。钟旭之为门神,看来也是”刻画效象、冀以御凶。“到了宋代,逐步演化成了木版年画(分为着色、套色两种),现存最早的木刻年画是宋版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着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习称《四美图》。明末清初,出现了“三大民间木刻年画”: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和山东潍县的年画。这些均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版画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传入日本和英、德等国。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画,畅销南洋,深受欢迎。

  年画介绍

  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后来,上海郑曼陀把月历和年画合二而一,制成“月历牌”年画和挂历年画,至今风靡全国。解放后,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多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劳动生产、建设四化等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目前,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年画已可用多种先进方法印刷。形式多种多样,有中画、屏条、挂签、斗方、窗顶、桌围、灶画、喜幅等数十种形式。另外,不同地方的年画风格也不一样。北京西北一带的年画,以粗犷、苍劲闻名;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著称;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则以粗壮、朴实见长。漳州年画,黑底粉印,绚烂多姿,浓丽凝重,独具一格;佛山年画,色彩鲜明,红底黑版,质朴动人,别有风韵;上海月历牌年画胶版精印,细润柔和,色彩缤纷,别饶风趣。此外,还有四川的锦竹、广西柳州等地的年画,都具有独特的风采。

  为什么要挂年画?

  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汉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体裁(或形式)有门画(独幅和对开)四屏条和横竖的单开独幅等。宋代已有关于年画的记载,目前见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画是南宋刻印的《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见盛行。建国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绌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年画是中国民间一个传统的绘画艺术,是对社会、生活、风俗的一个真实反映。每年春节,家家户户,从外面的大门到里面的大厅,都要张贴年画,年画的存在为新春佳节烘托了热闹的气氛,一家人其乐融融,阖家团圆。

  春节贴年画发展历程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多数都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此时出现的一种叫做《九九消寒图》的历画,为后世所沿袭。

  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些年画的典型题材,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传人的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与此同时,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新的题材样式的改良年画,新增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此时,西画的输入和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结合的月份牌年画,其题材有戏曲故事、吉庆祥瑞等,还包括一部分格调不高的时装美人。

  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

  1949年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春节年画制作方法

  (一)、画师起稿,将定稿用白描法画在毛边或薄绵纸上;

  (二)、刻工将画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线版,先印出几幅墨线画样;

  (三)、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点出的不同颜色,分别刻制出几种颜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过5块);

  (四)、刷工将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将白纸数百张固定在刷印图案的位置上,再将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将纸覆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画版上的纸。如此刷完,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印,直到全部画版刷完。

  那么年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民间流传着“年画起源于唐朝”的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因噩梦致病,深夜经常听到鬼叫,以致夜不成眠。大将秦琼、尉迟恭自告奋勇,一人持剑、一人拿鞭站立宫门两侧,彻夜守护,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遂命画工将二人的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百姓纷纷效仿,形成了“门神”,即年画的雏形。实际上,历史上年画的起源比唐代要早得多,古代的门神画就是年画的起源,而门神画早在尧舜时期就出现,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的“神荼”、“郁垒”升像。

  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图上画着班姬、赵飞燕、王昭君和绿珠,俗称“四美图”。明朝时,由于皇帝朱元璋提倡过新年要贴春联,因此百姓家中挂年画的就多了起来。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清代年画的体裁也更为广泛,年画从最初的辟邪驱鬼的符箓,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挂年画的起源】相关文章:

春节手抄报:春节挂年画07-04

春节的起源02-23

春节的手抄报-贴年画07-04

春节手抄报资料:年画07-04

春节手抄报内容年画06-19

春节的起源意义03-24

春节庙会的历史起源02-06

春节的起源是什么02-23

春节的起源英文介绍10-24

春节吃饺子的起源02-20